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7-19 21:12 编辑
皇家粮仓里的盛宴
胡红江
在北京东十四条大街的东门仓胡同里,有一片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而保存完好的皇家粮仓,昆曲代表作厅堂版《牡丹亭》就在粮仓构筑的剧院内长期演出。我有幸在今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去看了演出。我倾慕于戏剧先贤和艺术大师的传世精品,我惊叹于这绝代佳人般的精彩表演,我感佩于这珠联璧合般的天才创意,我也为享有这丰盛的精神盛宴而终身难忘。
在暮色四围的傍晚,我行走在皇家粮仓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看到周遭饰以玻璃幕墙的大厦已是灯火璀璨,而地处中间的这些明代粮仓格外引人注目。青砖砌成的墙壁,青瓦铺就的坡型屋顶,屋顶下有通风的气窗,开间里是大型原木做成的屋梁和立柱,整个建筑恢宏而细致,坚固而实用,古朴而典雅。虽然它们历尽风霜雨雪,仍然以硬朗彪悍的身形守候在这京东的土地上,与毗邻的现代化群楼共享盛世的繁华。这些古老的粮仓已经被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所武装,其中有的开间摆放着书籍、影像作品,墙上贴满剧照、书法绘画作品,成为昆曲艺术的展厅;有的堂屋成为装潢考究的自助餐厅,台桌上摆满中西各种菜式,还有红酒、啤酒和各种冰镇的果汁、饮料,我也和那些黑、白皮肤的老外一道,在看演出前来吃一顿美味佳肴。隔壁一间最大的粮仓已然装修成古色古香的明代厅堂式剧场,大约可以容纳60多个观众,没有麦克风和扩音器,没有多层幕帘,没有炫目的射灯,演奏和演唱皆是原汁原味的原声,仿佛时光倒流,我们坐在明代宫廷里,欣赏来自江南水乡的妙曼歌喉和善舞长袖。
我是第一次观赏心仪已久的昆曲,更是第一次领略汤显祖的巅峰之作《牡丹亭》。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如同眼前的粮仓也有了近600年的历史,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那堪称经典的剧本、婉转优美的唱腔、精致高雅的表演,以及都可称作艺术品的服装、妆容、道具等等,使其集古典艺术之大成,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东方文化的瑰宝。在粮仓改装的厅堂里,我们不仅是在欣赏昆曲表演,也是在体味古代宫廷生活。台下座椅,台上道具,一应是古朴的明代家具,戏台就是一个雅致的客厅。没有需要仰视的戏台,演出就在我们的前方。没有帘幕,演出的八个回目都由古装写手用毛笔当场写在灯笼上。没有乐池,伴奏的民乐演员就在台前左侧,每个回目开始时,古装笛手都会来到台前吹奏过门。观众席前方和中间放了几个玻璃鱼缸,里面数尾红鱼款款游动,当剧情演到动情之处,屋梁上会下雨般滴落水珠,恰好落在鱼缸之内。当剧情演到高潮处,杜丽娘身披数丈白色披风从厅堂后面穿过观众席,逶迤来到台前,和柳梦梅互诉衷情,使得演员和观众浑然忘我,感同身受,达到了交融互动的效果。演出尾声,杜丽娘和柳梦梅结百年之好,屋梁上忽然放飞出数只翩翩翻飞的彩蝶。这些鲜活而美丽的彩蝶,出人意表的给予我们梦幻之美,寓意深刻地张扬着昆曲艺术的高雅之美。
《牡丹亭》剧情给予我们的感动更是无以言说。和古今中外一切经典剧目一样,它演绎的主题仍然是:爱与情,生与死。正所谓“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杜丽娘梦遇钟情书生,生不相逢,忧郁而亡;柳梦梅追忆梦境,日夜呼唤,终于感动上苍,使得杜丽娘死而复生。这个故事似乎演绎了这样一个古今共通的愿景:至爱失落生变死,真情唤来死还生。爱情与生死实在是互不离弃,互为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与古代生活相比已经发生了不可比拟的巨大变化,金钱关系和物质利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但是,人们感情中最柔软的底线仍然不失爱与情,人们仍然留念那种视爱与情重于生命的“古风”时代,人们仍然呼唤没有铜臭味的真爱与至情。这也是《牡丹亭》永葆生命力,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根本缘由。
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生活于17世纪的戏剧先贤汤显祖,他以令人惊叹的才情和字字珠玑般的语言刻画出杜丽娘、柳梦梅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艺术语言揭示了贯穿古今的真善美。他的艺术成就一点也不比同时代的莎士比亚逊色,他是我们需要宣扬和传承的伟大艺术家!
我们不得不感谢为我们端出这桌盛宴的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和昆曲表演大师汪世渝,他们联袂打造的厅堂版《牡丹亭》,继承了汤显祖版本的精华,首次动用昆曲“家班”演出形式,以文化复归原则对表演的所有环节进行了创新,充分展现了昆曲所表现的传统美学,给我们一次衣香鬓影、曲笛悠扬、歌喉清丽、活色生香的非凡感受。
当演出结束时,中外观众纷纷走到台前,和主要演员拍照留念。尤其外国人更是动情,拍了照还请演员签名,还留下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表示要写文章对这难得的传世之作进行推介宣扬。令我想到,瑰宝就是瑰宝,美味就是美味!“舌之于味,有同嗜焉”。我难于忘怀皇家粮仓里的漫步和遐想,更难于忘怀《牡丹亭》演出给予的感动,这难得的精神盛宴是北京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无愧于于世界的骄傲!
2011年1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