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91|回复: 2

“神医”汤仕心(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3 2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7-23 22:04 编辑

“神医”汤仕心(5)


213908mgf6r9ome6ugo6rw.jpg
1958年老照片:人民公社大食堂,劳动群众喜洋洋

    汤仕心的回忆录《风雨人生路》“之二”,写1958年6月20日,戴着“历史反革命份子”的帽子,回到生他养他的故里安乡,直到1979年平反离开安乡返回慈利,有整整21年时间。这是他人生最应该闪光的时段,但也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汤仕心的回忆难免苦涩,但仍然饱含对家乡的山水和人民的深情。
    汤仕心老家本来在六合垸,出生时的地名叫西堤片。但这次发落回来,却安排在“八珍生产队”,后来曾经称六合大队十三队,再后来划归丁家渡了,也叫十三队。最近合村,又同属六合垸村了。汤仕心的堂弟汤福科说,这个队低洼,条件相对地说更差一些,安排“五种人”。包队干部是姚家发,年轻,有魄力,但“五风严重”,打骂群众,“反五风”时还挨斗了,撤销职务。听汤福科说,姚家发待汤仕心却还算客气,没为难他。
    汤仕心有文化,脑袋瓜灵活。生产队长彭炳杨看重他,安排他在生产队的公共食堂做饭。汤仕心发现食堂做饭耗煤太多,每顿饭要烧70斤煤。他开动脑筋,想办法节煤。他回收煤渣,掺进食盐,做成煤球,放在灶堂的中央;把好煤做成的煤球放在灶堂的周边,即在渣煤的外围。这样一顿饭的耗煤量节约百分之四十。一时,远近闻名,六合大队组织个生产队的食堂炊事员参观学习。
    一年后,即1959年6月,安昌乡党委书记严政斌经协商县公安局同意,安排汤仕心在六合大队卫生所当赤脚医生,成立疗养院,收治因饥饿而患水肿病的病人。当时的大队书记是县人民法院的院长彭次卿下放六合代理的,他询问病人治疗情况。汤仕心从医学角度,说病人大多因为饥饿,属于营养性水肿,即使补充营养,即让他吃饱,又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死亡。汤仕心主张把糙米用碾子碾,用碾出来的米粉做成粑粑分给病人吃,逐步补充营养。彭次卿不满意,说你说来说出都是讲粮食,关系粮食政策。过了几天,两个人在路上相遇,彭次卿问:“你治好了多少病人?为什么治好了的病人又复发了?”态度有些严厉。这时,正好社员陈安定突然跑出来找汤医生,说他的孙子病的厉害,请汤医生上他家看病。彭次卿不等汤医生回答他的提问,也催他先去看病。当汤仕心背着药箱走进陈家,老陈要他坐下,说孙子没生病,是怕“彭院长”难为他吃亏,临时想出来的脱身的办法。汤仕心在病榻上回忆至此,仍深情写道“想来,我至今还思念着他!”
    1959年,我已经12岁了,对这个医院印象很深,离刘家渡虎渡河大堤不远。我的姑父彭斯炎就是水肿病人,他个子大,食欲大,吃不饱饭饿出病来的。这年的元旦节,他和几个儿子还在张九台移堤工地上挑土。我作为大队的少先队员代表到工地慰问民工,带着一小木饭桶装着的晒干的白菜,以及白菜里面藏着的盐腌的鲫鱼,本来送给我父亲吃的,因为父亲“开跑”回家了,便转送给姑父父子。当晚他们就在工棚附近用地灶煮着吃了,因为民工也吃不饱饭。下工地后,口粮更少,饥饿加剧。汤医生没有治好我姑父的病,这年的7月9日,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214730q0nxjfnwohjnnxn0.jpg
赤脚医生




    汤仕心在回忆录中说:“安昌公社党委为保护我,把我调到安宏公社卫生院工作”(见p22)。据我分析,汤仕心这里说的“安昌公社党委”,应该是当时辖区还包括“安宏公社”,分成两个公社是这以后的事情,否则,“安昌公社党委”不可能安排安宏公社的人事。我记得我读完小在西李家,只有在1961年以后西李家才属于安宏公社。当时卫生院在唐家铺,所以从此,汤仕心监督劳动的地点转属安宏公社了,汤仕心从慈利回安乡,在安宏公社的时间比在安昌公社的时间还长些。我们时常听到他治好了疑难病症的消息,渐渐形成家乡人民对他“神医”的感觉。汤仕心的回忆录也有同样的记录:“各种小手术、难产、外科、内科成了我的专业,治好了不少病,威信相当高。”同时他家的生活状况,也因为1962年政策好转,“财经下放,我家年年杀猪,有存款,生活相当不错。”汤仕心关于自己处境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国家大政策对人民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个短暂的变化,汤仕心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有“波澜”:
    “小河口有个叫胡家振的作家,受到当地知识分子的围攻,特来找我,请汤老师为他出气。我联想起历史上的典故,有寿命最长的,寿命最短的;家庭最富的,或者最有才华的;当官最早的,当官最迟的,写了一首七律诗,诗中意思,让他自己体会:
        彭祖寿长两面丝,
        颜回命短欲何之。
        石崇豪富无佳句,
        范氏贫穷有妙诗。
        破壶沉舟堪量志,
        马前泼水莫成痴。
        甘罗运早曾为相,
        姜尚年高也得时。”
    詩里表现了汤仕心的豁达胸怀,也就是她老伴理解的丈夫“遇事想的开”。
    汤医生会写诗,在当地群众中传开了,尤其是文化人,反响很大,不同意见争论热烈。汤仕心兴犹未尽,又写了一首诗:
        一阵风波两线丝,
        三番五次欲何之。
        林内牡丹先示意,
        花间粉蝶后情痴。
        庭前牧笛山声翠,
        江上渔歌水献詩。
        人生未晚当投宿,
        莫待鸡鸣再失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3 22: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214730q0nxjfnwohjnnxn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5 18: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资料,整理难得。谢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 14:34 , Processed in 0.0390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