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7-26 07:57 编辑
“中国食盐中含有塑料微粒”报道引发的风波始末
胡红江 (作者简介:胡红江,津市人,高级经济师,高级信息管理师,国家注册(投资)咨询工程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1990年起先后担任湖南省湘澧盐矿、湖南省盐务管理局、省盐业公司、湖南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盐勘察设计院主要领导;1998年调任中国盐业总公司高管。退休后任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副理事长。曾经出版《盐业耕耘集》、《漫步巴尔的摩》、《白沙吟诗选》等诗文集。现居北京。)
2015年8月31日,参考消息网报道了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8月29日《中国食盐中现塑料微粒》的报道。文章中称:施华宏的研究小组分析了从中国各地超市购得的15个品牌的普通食盐,他们在食盐颗粒中发现了用于生产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对苯二甲醇酯,还有聚乙烯、玻璃纸和其他各种塑料。最近以来,这则报道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交网站上广为流传。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以及不少消费者纷纷打电话给中国盐业协会询问此事。中国盐业协会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联系国家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请他们就食盐质量安全检验情况作出说明。中国盐业协会向媒体和部分来访消费者表示:我国实行食盐专营管理体制,食盐质量检测网络健全,监督有力,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依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食盐批发企业有完善的食盐储存、流通设施,有专业化市场监管队伍,因此由各级盐业公司经营的食盐能够保证没有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同时,为了弄清楚美国媒体报道的来龙去脉,澄清我国食盐被塑料污染的误导,本人受中国盐业协会委托,与国家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赵毅、工程师郑岩组成调查小组前往上海调查。 2015年11月13日,我们访问了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该院也是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美国发表文章的施华宏就是该院研究人员,他目前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实验室负责人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道季,他是研究塑料对环境、海洋污染方面的专家,他和院办公室主任李俊红接待了我们。李道季教授也接到不少媒体和消费者的询问,他在11月6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澄清:中国食盐被微塑料污染说法“严重失实”。李道季教授说:海洋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全球192个沿海国家仅2010年向海洋输入的塑料垃圾大约在400至1270万吨左右,海洋几乎成了一个“塑料世界”。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尤其是沿海国家的高度关注,我国自2007年起也开始了海洋垃圾包括塑料垃圾的常规监测。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先开展了长江河口及东海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研究,接着研究了我国沿海南部海岸以及东部几个河口海域的海洋微塑料,结果表明,海水表层微塑料的数量在获取的样本中占据了90%以上,微塑料普遍存在于河口和沿岸的海水中。该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还研究了海盐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主要关注的是海洋微塑料进入人类食物网的途径。我国食盐在这项研究中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这项研究被美国《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接受并在线发表。《科学美国人》根据在线论文刊载了中国食盐含有微塑料的新闻报道,其中标题和部分文字凸显“中国食盐”和“中国消费者”,不排除有吸引读者的目的等原因。而且,该报道参考的有关微塑料的数据严重失实,原文中海盐每千克含塑料颗粒最高为681个,媒体报道却为约每磅1200个(应该为每磅308个),与论文中数据和观点完全不符。 李道季教授说,微塑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我国公众对此还比较陌生。而在欧美国家,关于环境或食品中发现微塑料的研究也都有过大量报道。如研究人员发现德国啤酒中含量高达150个/升的微塑料,蜂蜜中每千克微塑料含量最高达400个。“微塑料同样可能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食盐中,也可能同样存在于我们周边的其他产品甚至空气粉尘中。从早起刷牙到晚上涂面霜,你可能无时无刻不在跟微塑料接触。因为部分牙膏和化妆产品中添加有塑料微珠。”李教授表示,相比之下从食盐中获取微塑料的可能微乎其微。由于暴露途径复杂和检测困难,目前无法估算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到底摄入多少微塑料。因此,公众对含有微塑料的食盐无需过分担忧。食盐中微塑料只是我们生活产品受到微塑料影响的一个例证,对我们每个人只是一个警示。李教授向我们提供了他的文章《海洋微塑料污染,全球不得不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为了消除消费者对食盐中微塑料的担忧,他亲笔在给我们的材料上写道:“目前我们研究的海洋微塑料没有任何食盐安全问题。”还郑重地签了自己的名字。 为了配合我们的调研工作,院办公室主任李俊红将施华宏教授发表的英文版论文和联系方式给了我们,并表示会让施华宏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说明。 我们还走访了高度重视这件事的上海食品安全办,向他们递交了说明材料,请他们向媒体和消费者作科学合理解释。然后由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赵毅向施华宏发了电子邮件,提出以下问题请他说明: 1 .15个品牌的普通食盐样品的抽样地点、产品名称、生产单位、商标、生产日期及批号;
2 .海盐中塑料微粒的粒径范围。
3. 请详细描述塑料微粒的检测过程,包括检测环境、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方法等,并提供检测的原始记录,以便我们能够重复检测工作。 施华宏于11月15日回函做了说明,并附上了论文引用部分。他写道:关于我们的研究论文被美媒报道及其他媒体转载后引起多方关注,实在是始料未及的事情。尤其是外媒误导读者,直指“中国食盐受微塑料污染”,既非我们研究的本意,更非我们论文的结论。在媒体报道后,我校特请李道季教授配合相关部门和媒体,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并由学校向多家媒体提供了材料,中盐公司在网页上对此事的声明内容也全部来自我们提供给媒体的材料, 这对澄清事实和引导舆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施华宏说,李道季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专家,他对相关问题已作了十分详细的说明,同时针对媒体和公众关心的一些问题,李老师在前期材料的基础上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补充。我也在材料中添加了一些国外研究人员在媒体上对此事发表的看法,以力图消除公众的误解,同时将舆论的焦点引导到“海洋微塑料污染”我们关注的这个本源问题上来。在李老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我对赵主任所提问题进行一些补充说明:(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