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月 于 2021-8-8 08:36 编辑
邱大戎,男,83岁,目前入住福寿颐康园福寿楼605房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4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这位入伍16年的老兵,他向我娓娓说出了他从一个15岁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正营职通信兵教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到荣膺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技术能手》证书的传奇故事。
1938年7月30日,邱大戎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郭家铺乡永安村,那时候,邱大戎的父母是当地的地主,所以一直被同龄的小伙伴们歧视。年少的他,每每看见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身披大红花当兵的年轻人,斗志激昂的参加革命,都羡慕不已,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因此当兵是他自小就埋在心里的梦想。1953年7月,邱大戎初中毕业,他记得,那一年初中毕业是全国统考,就像现在高考是全国统考一样,他自知地主出生报考军校肯定会被拒绝,于是他报考了长沙市一中,准备一心求学。当他跌跌跄跄步行10几里山路赶到常德二中查看录取红榜时,感到很难过,他名落孙山了。正当他心灰意冷时,有位要好的同学在背后打了他一拳,“你还在这里看什么红榜,你被军校录取了,录取通知书半个月以前就来了呢。”他疑惑地走到老师那里,真的看到了军校的录取通知书,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口通讯技术学校录取了。就这样,15岁的他,深感意外却是兴高采烈地进入了军校。 当时,军校的条件还很简陋,所学习的教材也是采用的苏军的教材,初中毕业个子不大,文化基础也不高,每天不仅要参加严格的军训,还要上课,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一点也不轻松。任务重、内容多、时间紧、要求高,只有抓紧更抓紧地刻苦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通讯设备主要有“TFC”单路载波机,“BSO”3路载波机,“BBO”3路载波机,“BSOJ”12路载波机等等,均为引进的匈牙利军用通讯设备。1956年3月,邱大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当时正值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各部队通讯人才稀缺、教员更是少的可怜。原本想直接奔赴部队前线的邱大戎,在老师的极力劝导下来到了重庆通讯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的前身,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较长办学历史的军事院校,创建于1955年,座落于重庆市林园,占地面积1500亩。解放前,林园曾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官邸,“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在此下榻。刘伯承、刘华清、余秋里等我军著名将领及全国著名雷达专家毕德显教授曾在此担任过领导职务。毛泽东等人曾多次对我院做过特殊指示。“文革”期间,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军事高等通信院校,以此为基础,七十年代中期后,又先后组建了南京、武汉、西安、广州、张家口、合肥等电子通信院校。)任教员。在这里他开始了一段给新兵教课生涯。毕业的学员分布在全军各部队,有的后来参加了中印边境战役,战果丰硕。 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1958年邱大戎下放到通讯兵枢纽部湖北梅州通讯站锻炼,做专业技师,并参加了著名的823炮战(金门炮战),当时他负责京南(北京至南昌)线的通信值班。这场战役对通信兵的要求很高,通信信息不能后半点失误,更不能被敌人盗取。当时,部队里有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设备,部队更倾向于有线通信。因为与无线通信相比,有线通信传达速度快、传递消息准确,不容易被敌人监听窃密,无需设置密码。金门炮战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1960-1966年邱大戎被调到河北宣化通讯兵学校任正营职教员,六年期间培养了2000余位通信学员,分配到全军各部队,为国防通讯事业做出了贡献。 1969年12月受到不公正处理,被通讯兵总部作为“犯有严重错误,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复员还乡,参加农业生产”,回到老家务农。1975年6月,被通讯兵总部平反,安排到常德县化工厂工作。尽管受到不公正处理,但邱大戎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如果不是受到处理,他会做一辈子职业军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