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历史功绩与思想品德的总体评价(2)
蒋祖钢 蒋祖骏
解放后,武汉历史学家贺觉非先生曾对几位健在的辛亥老人进行采访,谈及蒋事,同盟会员温楚珩说:“辛亥年见过几次,发现蒋乃能干如此大事;从容就义,无半点乞怜态,尤令人肃然起敬”。经蒋介绍入同盟会的刘化欧说,蒋“谦以待人,恭以待已,急人之难,纳人之言”。共进会员李春萱说:“三武比较起来,孙武不如振武、振武不如翊武。翊武纯朴,即敌对者亦表示好感”,又说:“刘公才于不如孙武,孙武品质不如翊武”。均能作出正面评价,但令人费解的是,此三位论者以往对蒋公都不无微词,攻击不遗余力,例如一向压抑文学社的共进会骨干李春萱,就矢口否认蒋翊武曾有下达起义命令之事,以贬损蒋的功绩,而他所作《辛亥首义纪事本末》中,就专门抬高共进会,为孙武张目,贬抑文学社,打击蒋翊武,大有党同伐异之嫌,不少论点令人质疑,有待商榷。再如温楚珩先生,为标新立异,竟然发出“蒋外貌木纳,似不能言者”的奇谈怪论,企图丑化蒋公形象,居心叵测。刘化欧的说法更值得怀疑,说什么“蒋没有什么特别长处,缺点就是有点优柔寡断”,并叫嚷在群英会事件上蒋的表现“不足表率群英”,百般挑剔,大有凌驾于蒋翊武之上的态势。然而,时过境迁,他们在蒋氏盖棺巳久之后所再作定论,却能改弦更张,尚称客观。这足以证明:蒋翊武先生无与伦比的革命劳绩,其为人处世的光明磊落,包容一切的伟人气度,以及扶危济难、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终于使其对手受到感化,化解敌意,消除成见,而一改以往常态,对蒋的伟大有了新的认识,最后不得不敬佩得五体投地,表示折服。 稍后,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中顾委常委王首道到澧县视察,对蒋也有较高评价,他写道:“蒋翊武先生是辛亥元勋,爱国志士,他的革命业绩高尚情操,定将永垂青史,长存宇内”。这些考语无疑是对孙中山在纪念碑上题字的极好铨释,其论断客观而公正,对蒋先生的一片崇敬之情跃然纸上。的确,我们所以要对蒋翊武这样的民主革命先驱抱有至深的敬意,除了由于他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值得称道的业绩,在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外,他那种崇高而可贵的献身精神,对于今天的革命人民来说,仍然是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然而,过去由于历史的偏见和疏忽,尤其是国民党官方“正统”史学的束缚,以及后来极左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影响,凡论及武昌起义或二次革命者多不能反映历史真实,致使像蒋翊武这样一位为共和事业建有殊勋异劳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竞长期事功不彰,湮没无闻,或间有所述,也多略而不详,未能被提到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上予以阐述和评价。 1985年9月,时值蒋翊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英勇就义七十二周年纪念之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刘望龄教授特为撰写长篇文章,高度评价蒋翊武。文章说:“纵观中国近代自有革命党以来,凡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同盟会,曾经发动过十多次大起义,但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唯有蒋翊武领导的武昌起义一举而取得胜利,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他并且认为:“可是与他同时期其他革命党团体的领导人相比较,却鲜为世人所知晓,而兴中会、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华兴会的黄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中部同盟会的宋教仁都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肯定的历史人物,唯独文学社的蒋翊武长期遭受冷谈和湮没,这是很不公平的。有必要多加宣传、重新研究,充分肯定他在武昌首义乃至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原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通讯》1985年9月第23期) 自刘教授发表此文二十余年来,由于一批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努力,蒋翊武的研究与宣传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出现过一些研究成果。如有的同志发表文章,或著书立说,颂扬蒋公,当地政府也举办过几次纪念活动,并于几处建立了纪念设施。但就整个研究状况来说,却有颇多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主要是此项工作还只停留在部分学者的书斋之中,宣传的力度并不大,社会影响也极为有限,以致广大群众对其人其事所知甚少,甚至感到陌生,难怪直到近年还有同志著文惋叹蒋翊武“命途多舛”、“盛名沉寂”、“被人遗忘”的现状,一代伟人几有被湮没之虞。这种现象与对重大历史人物的研究要求是很不相称的,就其在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而言,蒋翊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因此,专门组织一个研究性的社团组织,重新评价蒋翊武,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大力加以宣传的问题,已成为必要。 令人欣慰的是,时逢辛亥百年,中央和地方以及海峡彼岸都将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这也给宣传蒋翊武带来了契机,由佘丹清、周星林等几位热心的同志发起,并在省、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7月23日,“湖南省历史学会蒋翊武研究会”终于在蒋的家乡常德成立了。这说明一代伟人蒋翊武终于得到社会的一致肯定,受到高度重视,给以崇高评价,同时这也标志着蒋翊武研究从此步入正规,得以集思广益,为将来研究工作的开展和长远规划提供了动力。今后,,人们将以研究会为平台,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整合中国社科院、省方志委、省历史学会以及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方面的专家和史料资源,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蒋翊武的生平事迹,深入研究其在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开展学术与文化交流和系列纪念活动,加强专题网站等载体建设,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蒋翊武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也在省会长沙隆重召开,这是继蒋翊武研究会成立后的又一件大事、盛事。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和催生剂,没有武昌起义就没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迅速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并取得胜利,作为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功莫大焉。因此,研究蒋翊武对于研究辛亥革命,乃至整个民主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代表都是专业学术造诣和文字功底很深的专家、学者,有相关论著出版,而且十分熟悉首义史事,都充分认识到蒋公的伟大,对这位出类拨萃、开创共和的历史巨人抱有深厚的感情,故不辞辛劳,致力于蒋翊武研究,热情宣传其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并远道而来出席会议,就相关议题发表颇多真知灼见,使蒋翊武烈士的事迹得到进一步传扬,为蒋翊武研究的进一步的深化奠定了基础,这是蒋翊武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影响深远,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深信,今后蒋翊武研究必将放射出时代的异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于2011年10月武昌起义(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之际(作者系蒋公翊武后裔,分别供职于光明日报社、益阳市水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