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1-10-7 08:30 编辑
中共党史读本之三十四
人工天河红旗渠
在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一条人工水渠——红旗渠,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人们的认知中,无论江河溪流,均是由山上往山下,由高处向低处流淌。然而,这条在太行山的绝壁上奔流的人工“天河”,却让流淌在太行山脚下的漳河水,逆向上升,通过绝壁上开凿的人工引水渠,从山西流到了河南林县,灌溉54万亩干涸的土地。因为林县严重缺水,解放前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生活用水都是翻山越岭去几十里外的地方畜拉肩挑。解放后兴修了水利设施,但由于缺水源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决定把山西境内的漳河水截断,逼水上山,引水到林县。先是劈开和洞穿50多座山,架几十座渡桥,修建70.6公里的总干渠把水引到本县的分水岭。然后修3条总长101.5公里的干渠,把水送到全县各地。再修481条总长947公里的支渠、14座电站,打通75个隧洞,架91座渡桥,建大大小小的300多个水库池塘组成的配套工程,使许多村庄变成江南水乡。 红旗渠,1960年动工,正值中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探索一系列土办法,创造条件完成这一伟大工程。没有工程机械,全靠着一锤、一铲,这些手工工具也是自己打造,没有炸药就用铁锅熬土炸药,没有石灰就创造了无窑碓石烧石灰的办法解决,没有吊车就创造人工与滑轮结合的土“吊车”。 修渠十年间,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桥,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附属建筑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为了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红旗渠,干部群众常年睡山缝,睡席棚,经常吃野菜果腹。他们满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的面貌,促进了经济发展。今日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已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民族精神的一个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