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太极摄郎 于 2021-5-8 07:52 编辑
在桃源县城有一座并不起眼的码头,它座落于老桃师旁的沅水河畔,码头上边有一块醒目的大理石石碑,上面刻着“红军码头”四个红色大字。沿江有多个码头,为何将这个码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叫红军码头呢?话还得从1934年说起:
这年12月,贺龙、萧克率红二、红六军团主力进入桃源县境内,在浯溪河与国民党军激战胜利后,将指挥部驻设在沅江边上的桃源女子中学。据资料记载,红二、红六军团在桃源县城休整了十多天。
一天傍晚,贺龙和警卫员来到指挥部外的江边码头。码头十分简陋,是用几根长木头搭建的,可供停靠小木船和学生、居民清洗衣物。此时他看见江面上有只小船靠向码头。小船靠岸时,码头上清洗衣服的人为避让小船,不慎掉入冰凉的河水中。船上的人赶紧将落水人救上了岸。落水者冻得直打哆嗦,船上的人忙不停赔不是。落水者却说:“老哥,也不能全怪你。如果有个固定牢靠的码头,我也不会遭这个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贺龙回到指挥部,便把红十二团团长钟子廷带到刚刚出事的码头边。贺龙指着码头说:“钟子廷,交给一项特殊任务,令你在最短时间内,重建一座码头”。
第二天,红军就行动起来了,他们四处搜寻石材,肩挑人扛地搬运到江边。周边居民见状,也纷纷自发地参与进来。不几天,一座由青石岩层层舖就的码头就建成了。码头比原来更为宽敞、牢固。岸上还加了几个系船的铁环。 码头修好后不久,红军便离开了桃源,踏上了新的征程。为了纪念红军,老百姓便把这个码头起名为“红军码头“。 1995年,桃源县城遭遇了历史上最大洪水,红军码头也遭到了毁坏。县里开始修建漳江防洪大堤,并重修了红军码头,同时还在“红军码头”旁新建了一座以“红军阁”命名的阁楼,为了保护好这个码头,2011年1月,“红军码头”被列为桃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过境迁,红军码头下游建起了一座拦江水电站,随着水位的提升,码头已失去了作为船运码头的功能,成为了人们日常清洗、休闲健身的去处。
码头边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休闲步道绿茵相衬沿江数里,道旁人们可凭栏远眺江景秀色。平日里,这里有跑步的、散步的、游泳的、遛鸟的、打太极拳的、跳广场舞的,还有吹拉弹唱或谈情说爱的,从早到晚,热闹得很。
往事悠悠而过,青山历历依旧。百年巨变,世事迁延,人间已换了新颜。然而,屹立在沅江河畔的“红军码头”,却永久地在向过往行人陈述着当年贺龙和红军在桃源的故事。
来源: 桃源红军码头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