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1-4 18:23 编辑
西藏归来 读《吐蕃佛教》(7)
2021年9月28日笔者拍摄的拉萨布达拉宫
“桑耶法诤”公案(上) 按 公案,本指官署治理公事用的桌子;人事争执的案件等。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桑耶法诤,即藏传佛教史上的顿渐之争,是公元8世纪末吐蕃从汉地传入的禅宗与从印度传入的中观宗之间的一场斗争。这两种思想虽然都发源于印度,同属于大乘,但在不同地区经过长期相互隔绝的独立发展,差异较大,加上语言不通,翻译未能尽达原意,而使这场争辩未能成为心平气和的讨论,并发展成一场势不两立、甚至生死相搏的斗争。吐蕃王朝的统治者赤松德赞亲自组织、出席,顿渐两派代表人物参加的辩论,并且最后裁定。 《吐蕃佛教》仅第三章第十一节记述“桑耶法诤”,因为历史背景不熟悉,并且涉及顿渐两派佛理的争论,真的有点“读书糊涂始”的感觉。为了加深理解,我以“桑叶公案”为题写下新的读书笔记。
一、 事情直接起因 从7世纪中叶佛教开始在卫藏地区传播,佛教要站稳脚跟,主要表现为和苯教的斗争。到8世纪下半叶,赤松赞普重视佛教,规模宏大的桑耶寺建成,正规的传戒和僧伽制度正式建立,许多吐蕃人成了印度大师寂护的所传教法的信徒。同时,与唐朝往来加强,特别是出生在沙洲即敦煌的僧人摩诃衍到逻些传教,许多人转向汉僧所传禅宗门下,于是,发生了汉僧和印僧争夺信徒的激烈斗争。 《大乘顿悟正理决》里王锡《叙文》记载藏族信徒信奉和附和摩诃衍的盛况:“我大师秘授禅门,明标法印,皇后没卢氏一自虔诚,划然开悟,披挂缁衣。”“善能为方便,化诱生灵,常为姨母囊南氏及诸大臣夫人三十余人说大乘法,皆一时出家矣。”“又有僧统大德宝真,俗本姓瞋,禅律不昧于情田,经论备谈于口海,护持佛法,备更精修。或支解色身,曾为娆动,并禅习然也。又有僧苏毗王嗣子须伽提,节操精修,戒珠明朗,身披百衲,新契三空,谓我大师曰:恨大师晚来,不得早闻此法耳!” 统治者吐蕃赤松德赞偏袒性的表态激化了矛盾:“渐门派才是见行皆备的一种教法”,顿门派因之沮丧:摩诃衍的弟子娘·夏弥切割自身之肉;尼雅切玛拉和翺仁波切自毁男根;一汉师以火烧焚自身之头颅而亡;又有人手持利刃,扬言将杀尽渐门派,然后全体自尽于王宫前。赞普左右为难,益西旺波出主意请迦玛拉稀拉即莲花戒出来和顿门派争辩,由赞普裁判。 二、参加辩论的渐门、顿门派代表人物 渐门派代表莲花戒 頓渐派之间发生争辩以及渐门派代表的推荐,是益西旺波向赞普转达的寂护大师示寂之前的遗嘱:“凡是佛教出现之处,都会发生外道的争辩攻击,不过吐蕃要到最后一个五百年时才会出现。现在还不会有外道的攻击,而将出现佛教徒本身见解上的不和与争辩。出现这种情况时,我有一弟子,名唤迦玛拉希拉(即莲花戒),住在尼婆罗,把他请来,让他去争辩,然后由赞普予以仲裁,就能使辩论纳入到佛法方面来。” 顿门派代表摩诃衍 一译摩诃衍那、大乘和尚。唐代沙洲汉族名僧。早年曾在长安学佛教禅宗。据《顿悟大乘正理决》第二道表疏中说:“止和上法号降魔摩诃衍依小福张和上、准仰大福六和上,同教示大乘门”考证,摩诃衍的基本立场是神秀的“观心论”,可是他又舍弃了神秀的清静禅观,并从其言论分析,摩诃衍也受到菏泽神会的影响。据宗密记载,神会弟子中有一摩诃衍,与智如同门。饶宗颐认为摩诃衍的理论思想是南北禅的调和。吐蕃占领沙洲敦煌(781)后,应赤松德赞邀请去吐蕃传播汉地佛教。倡“顿悟”,与印度佛教所倡“渐悟”观点对立。贞元八年(792)至十三年(797)与印度佛教代表人物莲花戒在赤松德赞主持下展开长期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