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1-8 11:07 编辑
拜谒文正公范仲淹 在安乡书院洲范仲淹铜像前
2021年11月5日,常德市名人研究会在安乡召开“常德名人·安乡专辑”组稿会,我应邀参加。半天会,午饭后,名誉会长周国忠等常德同伴动议回常德途中参观新落成的“读书台”,说有范仲淹铜像。长鹰宾馆的保安告诉我们大致方向,称在书院洲湿地公园。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有铜像是实,读书台没见,大概是乡亲们的心愿,因为早在南宋就有,是知县刘愚为纪念范仲淹小时候在安乡读书而修的。
我当然对安乡修湿地公园、建读书台纪念范仲淹有兴趣。几十年前,我最初接触范仲淹和安乡的研究,曾写过一篇《范仲淹读书安乡考》,收入我的公开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沅澧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专著《芷兰春秋》,后来杨杰老主持常德诗墙出的诗词考释著作向我征稿,这篇文章经增补后被收入了。
范仲淹读书安乡的事情写进了二十四史的《宋史》卷四五九,是为县令刘愚(1133—1215)立传作为刘愚的政绩写进去的。 他从江陵府教授调安乡任知县,做了两件事:一是刘愚到任时,历年老百姓亏欠的赋税上万计,刘愚核实实数,酌情宽限还账时日,“民不见吏而赋自足”,即没有闹到官吏逼迫、老百姓就完清了赋税。遇到灾荒歉收,刘愚出常平米赈贷,佐吏认为不可,刘愚说:“上司问罪,完全由我担当,与你们无关!”“乃以钱数千万缗,召商人籴他郡粮食以原价售给饥民,米价顿平,还积存数千石以备饥旱。”二是,了解到范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朱氏”,朱氏曾任安乡知县,范仲淹随母亲和养父到安乡,“县有范仲淹读书地,为绘像立祠”,纪念这位先贤。刘愚在知县任内在安乡建立了第一座“范文正公读书台”。南宋时任澧州提刑的刘子澄写了一首《范文正公书台》诗,他见到并且吟咏的大概就是刘愚主持修建的读书台。在安乡书院洲范仲淹铜像前
因为“读书安乡”不是写在宋史范仲淹的传记里,所以后人对这事有争议。我认为这绝不是刘愚作假,刘愚虽然只是七品知县小官(任期满,不乐仕进,辞官归,同乡丞相余瑞礼与愚有旧交,欲加挽留,竟不辞而去),但他正是人品优秀记入《宋史》,同时他还是大哲学家叶适的老乡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论学自适。安乡清朝进士、康熙皇帝非常青睐的张明先相信有范仲淹读书安乡的事,写的《书台夜雨》诗有“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意思是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写出气势恢宏、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因为作者自幼就在洞庭湖之滨的安乡留下了足迹,有丰富的洞庭湖生活的阅历。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乾隆时安乡进士、受乾隆帝器重的文化名人潘相不同意范仲淹读书安乡说。孰是?须考证。
安乡书院洲湿地公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安乡一中读书,这里曾经是我们学校的学农基地。 每个星期半天劳动,我们男同学经常做的事情是从学校挑大粪送到菜地, 活不轻松,但是单纯,半天的任务就挑一担大粪。完成后可以自由活动。
我的观点,这件事,最先是范仲淹同时代的名人说的,历朝历代不少人都承认,写诗晋谒、纪念,至少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能够鼓励后人,也是我们安乡人的光荣!这是古人留给安乡人的一笔价值不菲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要轻易丢掉。所以,常德朋友有兴趣参观,我乐意陪同;安乡退休的原人大主任樊明雪动议修复读书台,成立研究会,我积极支持!
《常德名人·安乡专辑》征稿座谈会全体人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