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的土家族跳丧舞
“跳丧舞”是石门土家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石门地处湖南西北部与湖北鹤峰、五峰县接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距石门县城20公里的燕耳洞出土的“石门人”化石距今已有10万年历史。石门新时期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石门就有土著巴人文化。古代巴人围火烧烤猎物炙热而左右摆动形成一种原始舞蹈雏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这种巴人的这种原始舞蹈。跳丧舞用于悼念、祭祀活动,当土家老人或有了子女的中年人逝世后,亲友围着死者灵柩边唱边跳,让死者在入土前最后一次享受人间的快乐。因此,如遇有丧事,跳丧的群众往往走上几十里山路去热热闹闹跳一夜。石门土家族这种习俗已有数千年历史。发展到现代逐渐演变为土家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 跳丧舞基本动作有“升子底”、“踩线扒子”、“风搅雪”、“凤凰闪翅”、“武打丧”等多种套式,武打丧又称“武把子”,是一种比较激烈的套式。在各种舞蹈动作中有许多摹拟自然界动物或生产劳动情景的舞姿造型,摹拟动作的有“牛擦庠”、“虎抱头”、“犀牛望月”等,摹拟人物、生产劳动的如“观音坐殿”、“武松打虎”等,动作或刚劲稳重或舒展潇洒。
跳丧舞有固定的曲牌,《吆吆伙也》、《吆娘伙也》、《吆姑姐》等主要曲调,还吸收民间小调的,如“螃蟹歌”等。此曲调实际上是唱腔中的衬词,是古老的劳动号子。由鼓师发歌,一唱众和,没有其他乐器,全由鼓师指挥调整节奏。
各套式无固定唱词,唱词均取自当地山歌,民谣。跳丧舞除在悼念死者时唱几句悼念唱词外,一般内容与葬丧无关,反映了土家人把老人的丧事当做“白喜”事的乐观向上的生死观。也证明了这种舞蹈发展到现代被土家人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娱乐活动中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1986年,《跳丧舞》收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