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1-15 19:18 编辑
西藏归来 读《吐蕃佛教》(10)
吐蕃王朝第49代赞普赤德松赞
读《吐蕃佛教》“第四章赤松德赞以后佛教的兴衰(9世纪上半期)”。
上一章在书的第38页写道:“在整个吐蕃佛教史上赤松德赞是一个关键人物,纵的方面,他上承松赞干布,下启赤祖德赞指极端崇佛,因此后世此三人以‘祖孙三法王’著称;横向地看,他与显宗大师寂护和密宗大师莲花生的合作成为典范。因此后时此三人以‘师君三尊’著称。”赤松德赞是吐蕃王朝的37代赞普,接着三代赞普都是他的儿子。第41代赞普赤祖德赞是赤松德赞的孙子。列表如下:
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742—797,755—797年在位) 第38代赞普:牟尼赞普(775—798,约797—798年在位) 第39代赞普:牟迪赞普(?—798)继位仅一个月,被寻仇者杀害。 第40代赞普:赤德松赞(?—818,约798—818年在位) 第41带赞普:**赤祖德赞(806—约838,约815—838年在位) 画“**”号者,被后人称为“祖孙三法王”。牟尼赞普、牟迪赞普在位时间很短。牟尼赞普是在23岁时被母亲蔡邦氏进毒食致死,原因是嫉妒王妃翁萨;本应将政权交给三子(?)牟迪,但是由于那囊氏将马弄惊,致使其死去。牟尼赞普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支持佛教事业,主要有:一是以佛教礼仪为先赞普进行超度。赤松德赞去世之后,佛本斗争依然激烈,朝中大臣中的苯教信仰者与佛教信仰者在用什么仪式来祭祀赤松德赞的问题上发生争执,牟尼赞普支持了佛教一方,采用佛教的仪轨为先赞普举行了超荐仪式。二是三次采取均贫富的举措。牟尼赞普看到臣民为先王的佛寺进献的供品中,有大量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等物品,也有仅仅以破衣碎布为供的,就询问人们:难道藏地属民对佛教信仰的程度有如此大的悬殊吗?属民回答他:这与信仰深浅无关,原因在于贫富差距。藏王说:“同为我之治下臣民,不应该贫富如此悬殊。”于是,他发布政令,三次均衡财富,但结果却是富裕者依然富裕,贫穷者仍然贫穷。《西藏王统记》中记载道,牟尼赞普见三度均衡贫富仍然无效,向班智达询问原因,回答说:这是因为各人往昔布施的业力不同的缘故。于是牟尼赞普更加相信因果。 两位赞普先后被刺杀,朝野上下动荡,国政暂由大臣们掌握。在由谁来继承王位的问题上,众臣意见抵牾,矛盾斗争十分激烈。贞元十四年(798年),年青的赤德松赞在名臣、他年幼时的“师僧”——娘·定埃增桑布的特殊保护的支持荐举下,被推上了吐蕃第40代赞普宝座。以后娘·定埃增桑布又辅佐他,对国政提出下许多好的建议,终使众臣的纷争偃旗息鼓。知恩报答,赤德松赞任命“师僧”担任大论,赞誉他是上下臣之中的栋梁。德松赞在佛教僧人的保护下免于灾难,所以继位后大力发展佛教。其主要是: 修建寺院,恢复桑耶寺神殿供养;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一座著名的寺院——杰德噶琼寺,寺成树碑记载。 翻译佛经。赤德松赞时组织了一些著名僧人、学者,如无垢友、遍照护等人翻译了不少前几代赞普时没有译出的佛经。为能准确、高质量的译经,在使用音译、意译、直译和改译等多种方法的前提下,规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即符合声明学(语言学)所讲的规则;符合佛教经典的经义;再就是吐蕃人易于理解。至“三藏经典得以大备”,使译经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优待僧侣。赤德松赞规定:“对于那些已经出家的人,应当使他们不再受别人的奴役,不征他们重税,并使他们受到保护,不让他们做体力劳动,并由我给予他们以尊崇的地位。”还规定:“凡有佛、法、僧三宝的地方,所需的供养均不得减少。” 王室成员出家为僧。为了表示对佛陀的虔诚信奉,赤德松赞毅然将未来继承赞普王位的长子臧玛送进寺庙,皈依佛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决定以后的赞普子孙从年幼者到执掌国政者,都要依佛教高僧“善知识”者为师,尽可能多地学习佛法。太子、新任大臣及妃嫔的选立都要在立誓信奉、敬崇“三宝”的人中考虑任命。 让僧人参与国政。僧人参政,起自父王赤松德赞时期,但当时除把一些僧人尊奉为堪布以外,还没有任命僧人为社稷大论的事,僧人们也不参加商议国政的御前会议,到了他这任内,据藏文史籍记知,在兴佛证盟的誓文中,担任钵阐布(僧官名称,意为大僧人)的娘·定埃增桑布和勃兰伽·贝吉云丹不仅名位排列在所有文武百官之前,而且冠以平章政事这一最高职称,这是赤德松赞重用僧人执掌吐蕃大权的力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