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1-17 19:58 编辑
西藏归来 读《吐蕃佛教》(11)
赤祖德赞(802——841)
研究西藏佛教发展史,人们习惯将其区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即前弘期和后弘期,以达磨灭佛为前弘期的结束的分界线。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始于松赞干布时代,终于墀惹巴仅赤祖德赞(墀惹巴仅)末年,大约641年至841年,前后约二百年。前弘期佛教发展,又可以细分为“祖孙三法王”为代表的三个发展的主要时期,即松赞干布的“初兴佛教时期”、赤松德赞的“建树佛教时期”和赤祖德赞的“发扬佛教”时期。
从“建树佛教时期”的赤松德赞起,经赤德松赞,到赤德祖赞,这是祖孙三代人,在他们的时代,佛教在西藏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吐蕃佛教》的作者甚至评价赤祖德赞为“兴教佞佛”。佞佛(nìng fó),是指讨好于佛。后以为迷信佛教之称。《晋书·何充传》:“ 郗愔(Chīyīn )及弟昙(tán) 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 谢万讥之云:‘二郗谄(chǎn)于道,二何佞於佛。” 赤祖德赞(又名赤热巴坚)继赤德松赞,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个事件可以表现他对佛教的态度: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将其伸展到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称之为“头顶二部僧伽”。赤祖德赞又名“热巴坚”,藏语的意思是“编发君”,说的就是这个让僧人坐在自己编发上的故事。赤祖德赞兴佛主要措施有:兴建有九层金顶楼房的温江多宫、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统一译例(颁布了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规定译例三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有“三老”(比卢遮那、丹玛孜芒、迦湿弥罗·阿难陀)、“三中”(涅·般若鸠摩罗、款·鲁易旺波、玛·仁钦却)和“三少”(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赞、尚·意希德)。 赤祖德赞的佞佛行为,当然耗费了社会财物,增加了属民负担,引起了平民们对他的极大愤怒和反对。部分贵族将领、地方势力头目,特别是信仰苯教的大臣表示了对他的不满。于是,他们积极策划消灭佛教势力,首先设计进谏其长兄臧玛虽然出家,但不守清规戒律,诱使赤祖德赞将臧玛流放;接着他们又造谣说实际掌管王权的钵阐布贝吉云月、与王妃私通,赤祖德赞信以为真,再次上当,将贝吉云丹处死,王妃也无奈自缢,在扫除这些灭佛障碍及赞普左右亲信后,唐会昌元年(841年)信仰苯教的大臣韦·甲多热等3人发动了一场政变,用绳子缢杀了赤祖德赞,时年赞普仅36岁。 接着,赤祖德赞的兄长朗达玛(《唐书》称达磨)继位赞普。他之所以执行“禁佛”即毁灭佛教的政策,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他是反佛大臣拥立为赞普的;二是他对父王赤德松赞有积怨,当日立的是比他年纪小的弟弟而没有立自己,心怀旧恨;三是当时有“灭佛”的大环境,东土大唐有“武宗灭佛”。达磨禁佛,包括:停止对佛教僧人的一切供应,致印藏僧人逃散,寺院工程停止,封大昭、桑耶等寺院,并在寺庙的门上绘僧人饮酒图,许多小佛像被撤下来埋在地下,一些移不动的佛像用绳加以捆绑,所翻译的经书被投之于水火,追杀逃僧,留下来的藏僧被勒令还俗或弃佛归苯,不从者被迫带着弓箭、猎狗去狩猎,等等。灭佛从拉萨和桑耶起始,向四外推行。在此后百余年藏土看不见穿袈裟的僧人。 以朗达玛赞普为首发动的灭法运动,大大伤害了广大佛教信徒的宗教感情。当时佛教信徒对朗达玛赞普恨之入骨,从而又导致另一场佛教徒谋杀吐蕃赞普的残酷事件。842年,朗达玛逼迫佛教僧侣脱下袈裟上山打猎的情景,被一位山中修炼佛教密宗的大师看见,并在忿怒之下产生杀害赞普的念头。这位密宗修炼者叫拉隆·贝吉多杰,他当时在吐蕃的著名佛教修行处之一札耶尔巴修炼,看见佛教徒遭遇的惨状,便携带弓箭下山,伺机刺杀迫害佛教徒的头号敌人朗达玛赞普。根据藏文史书记载,朗达玛赞普在拉萨大昭寺前阅览唐蕃会盟碑文时,拉隆·贝吉多杰前往叩见赞普,用箭射死了朗达玛赞普。刺杀成功后,拉隆·贝吉多杰夜以继日地逃离吐蕃政治中心,到达了安多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