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08|回复: 1

西藏归来·读《吐蕃佛教》(13):大乘二十二问本(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2 17: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2-10 14:49 编辑

西藏归来·读《吐蕃佛教》(13)
大乘二十二问本(1)之一

204342a6jj69o9z00jkwgw.jpg
昙旷著《大乘二十二问本》

按 《吐蕃佛教》第五章介绍敦煌的几位弘扬佛教的汉族人,第二人是昙旷,“此人晚年曾接到赞普所提的有关佛教教义的22个问题,作答即今敦煌文献中的《大乘二十二问本》并序。”作者在书的第158—159页,附有序文和赞普所提的22个问题,对问题的回答没有录下来。通过百度,从“佛学研究网”上查到有标明“昙旷撰巴宙辑校”问答全文,既供好奇读者阅读,也备自己来日研究之用,特整理编发于此。
         夫至教幽深,下凡不恻(测),微言该远,上智犹迷,况昙旷识量荒塘(唐),学业肤浅,博闻既懵于经论,精解又迷于理事。卧病既久,所苦弥深,气力转微,莫能登涉,伏枕边外,驰恋圣颜,深(2)问忽临,心神惊骇﹔将欲辞避,恐负(□□)(3),刀(力)(4)课疾苦之中,恭答甚深之义 ,敢申狂简,窃效微诚。然其问端,至极幽隐,或有往年曾学,或有昔岁不闻,所解者以知见而释之,未晓者以通理而□(畅)之。所惧(惧)不契圣情,乖于本旨,特乞哀恕,远察衷勤(情)。
    注释:
   (1) 本卷现存三个写本,其编号及次序如下﹕原卷 斯二六七四标题为《大乘二十二问本》,开端残缺  ,约缺漏一百五十字,但其它部份甚完整,今以此为底本。 大正藏卷八十五古逸部,一一八四至一一九二页收,录此卷,但讹误与遗漏甚多,其编号为二八一八。甲卷 伯二六九○,首全,用补原卷开端残缺部份。缺尾 ,只有十九问。其标题为《二十二问》,无“大乘”二字。 乙卷 伯二二八七,开端残缺,其第一问及第二问太破损,零碎不可辨识,尾全凡原卷及其它二卷有错误及讹字未曾改正者,其被认为适当之字是列于括号(  )之内﹔其已经改正者则有小注号码于其侧,表示有所解释,请参看之。     
  (2)上山大峻在其《昙旷上敦煌佛教》一文中以“宸 问”代替“深问”。若用其“至教幽深”之意,则 “深问”未可厚非。参看东方学报第三十五卷,一 五一页。
  (3) 陈荣捷教授认为此处缺漏二字,笔者同意此建议,所有去之字或许为“恩宠”一类的字。
  (4)“刀”字不可解释,此亦为陈先生的提议,此应为“力”之误。
        第一问云﹕菩萨离世俗之地,不向(同)声闻缘觉之行,欲令一切众生除烦恼苦,作何法者﹖       
          谨对﹕谓诸凡夫有人我执﹔由执我故起烦恼业,沉溺三界,轮转四生,受苦无穷,莫能自出﹔即此三界,可治(住)(1)可坏,故名为世,隐覆真理,显现妄法。又名为俗者,即是依持之义,既依人执,世俗事成,故人我执名世俗地。若二乘人修我空观,了人我空,不起凡夫诸漏烦恼,不发世间生死漏业,虽离凡夫世俗之地,由(犹)有法执见,有
五蕴生灭之法执,有世间三界之苦,深厌生死,乐求涅盘,不乐住世,救拔群品,故是(2)声闻缘觉之行。若初发心修行菩萨,自信已身有真如法,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无相法,离一切相,都无所得,了人法空﹕了人空故不着三界能离凡夫世俗之地﹔了法空故不乐涅盘,不向(同)声闻缘觉之行﹔了人法空能离凡夫二乘之行,名菩萨行。故维摩经云﹕“非凡夫行,贤圣行,是菩萨行”。此菩萨行契顺真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故离凡夫世俗之地,不向(同)声闻缘觉之行。能为众生说如是法,离一切烦恼之苦,故修无念,离一切相,即是此中所作法也(3)
    注释:
    (1) 甲方作“可治可坏”。若以世界之“成住坏空”而论,则“治”应作“住”。
    (2)原卷作“是故”。
    (3) 原卷作“即此是”,并缺漏“此中所作法也”六字 ,今从甲卷。
          第二问云﹕又不退、入行菩萨内所思意, 外身显现法中,内修第一行法,何是外行﹖第一法是何﹖
   谨对﹕所问深远,文意难知,须述两解。第一释云﹕夫云不退总有三种。一信不退、即十住初,自信已身有真如法性,无动念是本原(1)心,由有此性,决定成佛,深信解故,分证真如,决定不退大乘正信(2),亦不退转趣入二乘,亦能权现化作佛身,八相成道,利众生事,由得定信,成此功能。故此菩萨名信不退。二证不退,即初地位断分别障,正证真如,一念能至百佛世界供养百佛,请转法轮,开导群生,拔济含(3)识,由证真如离分别故,不起一切烦恼过失(4),永不退失真如(5)无漏心(6),故此菩名证不退。三行不退,即入八地,常任运住纯无相(7)心,在法駃(驶)流,任运而转,剎剎那那(8)万行倍增。外虽起化,不动无相,内虽无动,外化无穷,由不退动无相行故。此位菩萨名行不退。今此文中言不退者,即此三位不退人也。言入行者,行谓行位,即入此三不退位也。此诸菩萨内心所有思惟意乐,为化众生外起作用,是故名为外身显现,即彼所修无相妙行名(9)为内修第一行法(10)第二释云(11)言不退者即不动也,若心无念名
       注释:
  (1)原卷作“本源”,今从甲卷。
  2 原卷多“心”字。
  3原卷作“云识”。
  4)原卷缺“过失”二字。
  5原卷缺“如”字。
  6原卷缺“心”字。
  7原卷作“无性”。
  8原卷缺漏“剎剎那那”。
  9原卷作“多”。
  (10原卷作“法行”。
  11原卷缺“云”字。


205100v0211b5t755qi2zy.jpg
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说法图片

    第三问云:修身口意、从初至终(1)、行(修)、行如何﹖
    谨对﹕修身口意须戒定慧(2)、言修戒者复有三种。一摄律仪戒,离身口意所有十恶。二摄善法戒,即身口意所(3)十善。三摄众生戒,即行十善利益众生。修行如此
三聚净戒,即是初修身口意也。言修定(4)者,身定,谓即结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侧。故经偈云﹕“见诸(5)跏趺像,魔王尚惊布,何况入道人,端坐不倾动。”口定谓即言成准的,语行相应,心口皆顺,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楷定正邪,令(6)物归信。心定谓即远离散乱,常在有相无相三昧,恒不远离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经所说观佛三昧,观净土等。无相定者,即经所说离一切,一切分别。身口意业能如是定,即是次修三业地也。言修慧者, 身慧有二,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身谓﹕眼耳鼻舌身也,身者聚义,聚此五种,总名为身。此五虽无计度随念,而亦得有微细分别,能取色声香味(7)触境而生恋着。于此五尘有二种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恶,不迷不谬,名为世间有分别慧。若于此五无所分别,虽了了(8)知而不贪着,是则(9)名为无分别慧,即修身业所有慧也。口业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辩(10)说善恶令(11)众生知,是名有相口业慧也。虽能计(12)别得(13)失差别,而于其中不(14)着语相,虽终日语而无所语,虽常说法而无所说,是即名为无分别语,是名依慧所修语也。言意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若意了知一切诸法善恶得(15)失,因果差别,舍恶从善名有相慧。能于此中都无所得,于一切法无所取舍,心念不生,名无相慧。若身口意依如是慧而修行者,是究竟修身口意也。
    注释:
    (1) 原卷及甲卷均作“修”,乙卷作“终”,今从乙卷。其“行行”或为“修行”之误。
    (2) 原卷及乙两甲卷均作“惠”,应作“慧”。
    (3) 原卷多一“修”字。
    (4) 原卷缺“定”字。
    (5) 原卷及乙卷作“见尽结跏……”,甲卷作“见尽跏 ……”此处之“尽”字,或为“诸”字之衍﹖  
    (6) 原卷缺“命”,今从甲乙丙。
    (7) 原卷缺“香”字。
    (8) 甲乙两卷作“了了知”,原卷作“声闻知”。
    (9) 原卷作“是即”,今从甲乙两卷。
    (10) 原卷作“辩”,今从甲乙两卷。
    (11) 原卷作“命”,今从甲乙两卷。
    (12) 原卷作“说”,甲乙两卷作“记”,应为“计”之误。
    (13) 各卷均作“德”,应为“得”之误。
    (14) 原卷作“尔”,今从甲乙两卷。
    (15) 乙卷作“德失”,今从原卷及甲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3 20:4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 21:56 , Processed in 0.0366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