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yw.loupanwang.cn/bbs/data/attachment/album/201411/07/094545ay1x3agggwguux34.jpg)
寻访古代澧州书院遗迹(原创七)
于乾松
二、澧州古代书院留给我们的感想与启示 1.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是澧州人内在的传统基因 澧地因澧水而得名,澧水那野性率真、执着不屈的性格,同样也造就了喝着澧水、泡着澧水生活、成长的澧州人都有了澧水一样的性格,这或许就是传统基因所致。 本人曾经在澧水的第二大支流渫水河上拉纤数月,亲身感受了澧水那独特的魅力。上世纪70年代初,渫水能够行舟载物的磨市至石门段,仅仅71公里水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却有83个滩,我们拉着空船逆流而上,需要4天的时间,而且起早贪黑;而在磨市满载了磷矿石之后顺流而下到达石门,最短费时仅仅4个小时,最长费时也仅仅8个小时左右。其中有“一望三里三,三望过长潭”的悠闲,即人们称之为“跑起风来像相公”的自在与惬意。然而最多的则是像“浑水滩”、“牛炸滩”等滩的凶险,这里用“拉起纤来像虾公”倒是最轻松的,那水波涛汹涌,似倾斜而下,咆哮声在几里外就叫人心惊胆颤,驾船人稍有懈怠,船就会碎尸万段,转瞬即逝;幸运的则被钉在暗礁岩角之上,人们说易涨易落山溪水,待山洪退去,那船则稳稳地立在半山之腰,令人不寒而栗、望而兴叹。 这就是澧水,就是泡着澧州人栖息、生长的澧水。承接了澧水基因的澧州人,也就因此伴随着澧水而练就了聪敏灵活、勇于担当,敢立潮头的勇敢和霸蛮,哪怕在千难万险的暗礁险滩之中穿行,也能勇立潮头、淡若静水、不屈不挠、奋勇争先。或许就因为此,澧水流域最早的书院的诞生,不能不说就是澧州人这种性格与作为的驱使。 当初,性格谑浪、率真鲠直、不事阿夷奉上的李宣古,被杜悰和岐阳公主看中选为澧州刺史府的塾师。后来杜悰刺澧三年任满,奉调召为京兆尹时,特地将两个儿子托付给李群玉、李宣古。那时,李群玉、李宣古只是寒士布衣,而且还遭到某些权贵的闲言冷语。但李群玉、李宣古一方面在执掌书院无可借鉴的情况下,敢为人先,靠自己的实力摸索前行;一方面则“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相信自己能为社会造福,为社会培养出人才。十年后,杜悰的两个儿子于会昌元(841)年“皆以进士登科”,于是文山书院名声大振,也使两位塾师名重朝野。会昌三(843)年,李宣古以但求展示自己的心态,一战高中“卢肇榜进士”,再考又中“宏辞科”。这时,无意官场功名的他,却义无反顾地回到文山书院执教为业。 无独有偶,澧州人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对书院的情有独钟,也在车渚书院的几次修复中得到了证明。当初,车渚书院在李泌兴建之后,至元大德年间就荒废已久了,州守杨国祯在御史李庭咏的托付下,仅用一年时间就使之焕然一新。御史公非常高兴,乃举酒以庆并谢之曰:“为圣贤植名教,为宇宙培人才,子之功甚茂,而子非食其职者,所为磊落,强人意事可缓,而勇于为。” 在我国的书院史上,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都是最为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是在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朱洞任潭州(今长沙)太守时创立;白鹿洞书院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由郎中孙深在白鹿洞建房十间,供弟子居住和读书,称之为“白鹿洞之书堂”,不久后改名为“白鹿洞书院”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创建于780年的车渚书院和建于830年的文山书院,其创立时间则比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这两所书院都早了100至200多年。它们的诞生,不可否认是时势促成的,但它也是澧州人承接澧水基因,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