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3-2 11:08 编辑
西藏归来·读《吐蕃佛教》(18) 大乘二十二问本(之六)
念佛祈福
第十六问云﹕菩萨,缘觉,声闻(1)三乘初发心相,行法相【1】如何﹖ 谨对﹕夫发心者皆由因缘(2),因谓众生出世本性,此性(3)即是诸法真如,由有此性当得出离,然为无明【2】所覆障故,轮转三界,沈溺死(4)生,受苦无穷,不能出者,皆由不闻三乘正法。此三乘正法法界所流,故能熏(5)发真如本性,令其发(6)起三乘之心。云何﹖谓佛世尊证真如性,此性即是出世正因。如其所证为众生说,击发本性故能发心。故发心因是真如性。发心缘者,由闻三乘。闻大乘法发大心者即名菩萨﹔闻缘觉(7)法发缘觉心,名为缘觉﹔闻声闻法发声闻心,即名声闻。今此菩萨发心相者,谓闻大乘所说正法,说有为法过患极多,世间诸法皆可(8)破坏,诸佛功德最胜无边,二乘极果非是究竟,四生五趣【3】同一真如,一切众生(9)曾为父母,流浪生死,受苦无穷。发心救度,功德无量。行菩萨行, 能利自他,勇猛修行,速成佛果,由闻正法,能起信心,深厌世间有为过患,于佛功德深起愿求,于诸众生普欲救度,因此能发大菩提心,勇猛修行菩萨妙行(10),此是菩萨发心相也。缘觉乘人发心相者,此由宿世善根所成,于证果时出无佛世,故发心相微隐难知,谓于过去种善根(11)时,遇缘便修,不念果报,所(12)闻正法便起信心,亦不思惟胜劣得(13)失。但乐早得出离涅盘,不乐世间生死果报,由此成就解脱善根,善得人身生无佛世,宿世所种善根力强,暂遇(14)外缘,成缘觉果,及得果已,不乐度人,当厌喧烦,乐独善寂,故有经中名为独觉【4】,此是缘觉发心之相。声闻乘人发心相者(15),谓曾闻说四谛法门【5】,知苦断寂,证灭修道,知此苦(16)身困烦恼集,若欲出苦要断集因,若永(17)断集,证涅盘乐,修八圣道以为正因 。闻此法已,深起愿求,便能修行戒定(18)智慧,解脱分善从此得成,因此善根生于佛世遇佛闻法便得涅盘,此即声闻发心相。 注释: 【1】发心相:发心,指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谓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许下向善的心愿。《法华经·从地涌出品》:“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相,即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 【2】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简言之,就是执一切法为真实有。十二缘起法中,第一个就是无明。它是一切的祸根,我们沉溺六道轮回,无法出离,而这个噩梦就是从无明开始的。再通俗点说无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做啥。 【3】四生五趣:四生,指卵生,从壳而出生; 胎生,从胞胎而出生; 湿生,从湿处而受生; 化生,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五趣,指地狱趣、傍生趣、鬼趣、人趣、天趣。 【4】独觉:音译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 唐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之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 唐吕岩 《敲爻歌》:“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 唐 希运 《传心法要》卷四:“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 【5】四谛法门:“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陀所发现的四条真理,是佛法基本教义之一。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后,最初在鹿野苑说四谛法教化五比丘,告诉他们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真理,苦、集、灭、道是释迦牟尼佛亲证的真理,五比丘在听闻佛陀的四谛法门后,依教奉行,终于漏尽意解,证得阿罗汉果,从此了脱生死流转之苦。苦谛就是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苦的。对此佛法里有三种说法:三苦、六苦、八苦。集谛,集是汇集的意思,集谛就是导致产生这些痛苦的原因。这个原因包括一切烦恼,以及因烦恼而造成的诸多业力。最根本的烦恼就是见、思烦恼。灭谛,灭是灭尽,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涅槃”。佛在前面说了众生的痛苦,以及产生痛苦的原因。现在就开始说,这个问题并不可怕,烦恼是可以断灭的,痛苦也是可以消除的。道谛,道就是道路、方法。既然烦恼可断灭,人可以证得涅槃,那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呢?这个道谛,就是给大家介绍修道的方法的。具体来说,这个道谛就是指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 原卷之次序为“缘觉,声闻,菩萨”,今从甲乙丙卷。 (2) 甲卷重述“因缘”二字。 (3) 甲卷无“性”字,今从原卷及乙卷。 (4) 乙卷作“四生”,应为“死生”之讹。 (5) 原卷与乙卷作“熏”。 (6) 原卷缺“发”字。 (7) 甲卷遣漏“法,发缘觉”四字,今从原卷及乙卷。 (8) 原卷缺“可”字,甲卷作“破怀”,今从乙卷。 (9) 原卷缺“生”字。 (10) 原卷缺“行”字。 (11) 原卷缺“根”字。 (12) 原卷作“佛闻”,甲乙两卷作“所闻”﹔乙卷作“政卷”,应为“正法”之讹。 (13) 各卷皆作“德失”,应为“得失”之误。 (14) 原卷误将“过”作“遇”。 (15) 甲卷遗漏﹕“谓曾闻说……一依唯识渐教说者”等三十行,约三百字。 (16) 原卷缺“苦”字。 (17) 原卷误将“永”作“求”。 (18) 原卷误将“空”作“定”。
第十七问云:又此三种皆入涅盘,声闻,缘觉,菩萨涅盘,各如何者﹖ 谨对﹕经说三乘皆同涅盘,然其涅盘应有差别【1】。声闻缘觉胜劣虽殊,而彼所证同我空理,故二乘者涅盘不殊。今以二乘同一位说,谓二乘人于此身上所得涅盘名有余依,烦恼虽尽,苦身在故,饥渴寒热,众苦极多,深厌此身,欲求弃舍,以灭尽定灭其心智,又自(1)化,火焚灭此身,身心都无,如灯炎灭,众苦俱寂名无余依,如太虚空寂无一物。此是二乘所涅得盘,二乘之人作如是见。 菩萨所得涅盘义者,于此义中有其二说﹕一依唯识渐教说者,地前菩萨未得涅盘,一切苦障皆未断故,地上虽得百法明门,能证二空真如妙理,为化众生起烦恼故,不得名曰有余涅盘﹔未舍生死有微苦故,不得名曰无余涅盘,犹(2)有下乘般涅盘障,由是未得无住涅盘,要至第(3)五地方断此障,故至五地方能证得无住涅盘【2】,此是菩萨涅盘相也。二乘所得是有无余,菩萨所得是无住处,故与二乘涅盘别也。此依渐教作此分别。若依顿教分别说者,菩萨能了一切皆空,一切万法从心起,心(4)若不动一切皆如,能除分别执着心故,了真实相不起妄心,即是清净涅盘妙理,虽得此理,都无所得,由无所得,无所不得,无所得故,离诸苦障,是无余依。无不得故功德成就,是有余依。生死涅盘俱(5)无所住,是无住处,由无所得,自性无染,是名自性清净涅盘。此是顿教【3】涅盘相也。是谓三乘涅盘差别。 注释: 【1】“涅槃”是指:修“高法身”(纳身)的人功德圆满后,“色身”寿尽,“法身”已成正果,“法身”将“色身”的“三魂七魄”收入“法身”’然后抛弃“色身”’“法身”隐入“纳界”。这种“色身”失去生命力丶“法身”将“色身”之“三魂七魄”带走的一瞬间,即称为“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说“业报”还没有最终完结;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转生“色界”’拥有“色身”(报身)’就得继续承受“业报”’直至不再造作新“业”,旧“业”报应完了为止。在此之前所获得的“涅槃”’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形容所有“业报”已经完结,不需要再承受任何“业报”。这时所获得的“涅槃”’即被称为“无余涅槃”。作为一个修道者,只有获得了“无余涅槃”才能算是真正获得了佛果。 【2】无住涅槃:为唯识宗所说四种涅槃之一。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称为无住处涅槃。菩萨以大悲怜愍有情,故不住涅槃;又以般若济度有情,故不住生死,此无住处涅槃,即指菩萨之涅槃而言。 【3】顿教:佛教各宗派对其教主释迦牟尼一生所说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国如华严宗判为“五教”,“顿教”居第四位,指不设位次、不依言辞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天台宗列为“化仪四教”之首。指禅宗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法门。 (1) 原卷误将“身”作“自”。 (2) 各卷皆作“由”,应为“犹”之误。 (3) 甲乙两卷无“第”字,今从原卷。 (4) 甲卷缺“心”字。 (5) 原卷误将“但”作“俱”。 西藏旅游。2021年,笔者拍摄的隆子县玉麦乡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