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9|回复: 2

吾辈当自强!临澧这位97岁老人不敢忘记的誓言! 原创 杨欣 临澧融媒 2021-12-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3 22: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吾辈当自强!临澧这位97岁老人不敢忘记的誓言![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杨欣 [url=]临澧融媒[/url] [color=rgba(0, 0, 0, 0.298)]2021-12-13 17:39
2021年12月13日,是第8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4周年。

84年来,国之殇,未敢忘,每一次对历史苦难的回溯与反思,都凝聚着此刻与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吾辈自强。”

这四个字,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让无数中国人在过去的84年间前赴后继,为强盛中华不懈奋斗。

有这样一位临澧人,与戈壁沙漠结下不解之缘,也与南京这座曾经满目疮痍的城市生生相息。

邹进上,湖南省临澧县人。著名气象学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两弹一星研制气象组专家。

从临澧乡村走出,到为“两弹一星”研制保驾护航,再到定居南京桃李满天下,邹进上教授在“吾辈自强”的道路上,始终砥砺前行。



01
从临澧乡村走出的微光少年
84年前,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
无数儿童死于非命。
消息传开,悲愤交加的临澧少年邹进上,立志要学有所成,报效国家。邹进上少年时在家乡亲手做下的桂花树已经枝繁叶茂。
1948年,邹进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大学气象系(现南京大学),走进了曾经遭遇浩劫的南京。这里汇聚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气象天团”:涂长望、黄厦千、朱炳海、徐尔灝四位气象专业教授,赵九章、叶笃正、陶诗言、朱岗昆四位兼职教授。
当时中央大学气象系有多牛?就连清华大学也有学子慕名来此借读。邹进上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着专业知识与各家经典,

一旦学有所成,当报效国家,服务于人民与社会。这不仅是我的初衷,也是一种庄严的承诺和责任。
——邹进上
1952年7月,邹进上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更加醉心于学术研究,参与了多个课程研究,并发表多篇论文,成为气象研究学科的佼佼者。

02
大漠里隐姓埋名的戈壁战士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册中,“两弹一星”是极其辉煌的一页。
1963年,一纸命令将邹进上调入北京,从此,邹进上隐名埋名,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中。
▲马兰基地的茫茫戈壁与群山
在大气层内进行核试验,对气象环境状况的要求极高。
为了场区及周边地区的人员安全,取得最佳的试验数据和核试验效应检验的场景,试验需要在严格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因此,特殊气象条件要求的气象保障工作,就成为了现代军事活动、尖端国防科学试验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这项特殊的气象保障业务在国内尚属空白。
另外,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茫茫戈壁滩上的核试验场区及其周围长年大风,难以适宜核实验的要求。气象组既无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可供分析,也没有针对这里的天气预报经验可供借鉴。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地表状况使天气系统在这里复杂多变。
邹进上与战友们一起,不知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普查了新疆十多个气象站点15年长序列资料,终于摸清了选择了靶场西北一个代表性气象站和东南一个代表性气象站的气压差作为指标,点绘时间剖面图,根据风压定律进行预报,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成功率达95%以上。
气象小组为还为原子弹爆炸实验,提供和预报靶场单站风的垂直廓线以及北半球高空气压场和风场,特别是西风急流的位置、性状和强度,以便掌握和预测放射性烟云的走向和放射性浓度。
▲人民日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爆炸实验的日子是气象组通过大量的准备和观测后精心挑选,再上报给周总理后决定的。
1964年10月16日,爆炸前两个小时,核试验区天昏地暗,风沙肆虐。前线总指挥张爱萍担心地问邹进上:“天气这个样子,还能不能继续?”邹进上坚定的回答:“我们还是相信科学,我对我们的测试有把握。”和气象组预计的一样,一个多小时后,天气果然转好了,云开风停,万里晴空,正是爆炸实验的好时机。
15时,我国首次在罗布泊地区上空成功地爆炸了一枚原子弹!它的爆炸像一声春雷,震撼大地,戈壁滩沸腾了,司令员和领导者、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握手庆贺,广大指战员和职工们相互拥抱,奔走相告,笑容抑制不住的在每个人的脸上绽放。
在这次爆炸实验中,邹进上领导的气象组荣立集体一等功,他本人荣获个人三等功。
时代的英雄,总是让人肃然起敬。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1975年退伍回到南京大学,邹进上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12年,他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我国的核工业事业。
02
褪去一身荣耀回乡育人的乡村教师
1975年5月邹进上从部队复员,带着放射性辐射伤害导致的伤残,回到南大大气科学学院,继续教书育人并从事气候学、水文气象学及国防科学研究,直至退休。
退休并没有阻止邹进上前进的脚步。
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邹进上回到了阔别多年家乡,受聘于理鸣学院、东亚大学、湘北学院、武陵进修学院、临澧学院(民办),讲授英语、中国诗词,为家乡的教育竭尽心力。
提起退休后呆过六年的理鸣学院,邹进上这样写到:

湖南理鸣学院是为纪念我国民主革命先驱覃理鸣先生而创立,开始位于桃源竹湾,后迁至桃源茅草街。1990年秋,余偕金陵船厂高级语文教师周如初先生回乡,去理鸣学院任教,相互关照、学习,相互研讨教学质量,颇多收益。竹湾环境清静,景色十分优美,是读书、办学的好去处。
——邹进上
《我的求学之路、军旅历程与科教生涯》
“当时条件是真的差,建校之初,教室就是村部改造的。邹教授那么厉害的人,到了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是一点也不嫌弃。
”理鸣学院的老同事,现任桃源县武陵职业技术学校(原理鸣学院)校长的江南却这样告诉我们。
“当时一起参与建校的学者有很多,但是长期留在我们这里的,只有邹教授和周老师两位。”
▲邹进上(左二)和理鸣学院的同事们
在师生们眼里,会六国语言的邹进上知识渊博,工作认真,无论是对一同任教的老师还是年轻学生,都没有架子,待人亲和。“在我们学校教课,邹教授那点工资全捐助给了家庭困难、无力上学的孩子,我笑他是自己背着钱袋来教书的。”江校长的言语里充满了崇敬。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在家乡教学的日子里,邹进上用两弹一星的精神激励着他的学生们。他所教出的一大批优秀学子中,有在贵州等边远地区教学的老师,也有下到农村参与扶贫、工作的干部,他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祖国建设贡献心力。
如今,邹进上教授已是97岁高龄,耄耋之年定居南京,却仍然心系气象事业,心系家乡,仍然在为学生们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生于战乱
经历动荡,投身革命
最后倾尽一生献给祖国
“我并没有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
他们,只是脚踏实地地实现
“吾辈自强”的誓言
用自己的青春建设如今的美好生活

为了祖国,吾辈当自强

编辑:杨欣   
一审:朱菲
二审:涂曼妮
终审:邓小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4 06:3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9 16:46: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邹进上,临澧人的骄傲!国之栋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30 09:46 , Processed in 0.0326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