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歌咏队”的前后
“怒吼歌咏队”是一个临时性的群众组织。1940年夏天,津市在外地求学的青年同学,都先后回到了家乡,当时,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李西园、宋叔铭、彭次林等在韦来宽的鼓励下,出于抗日救国的义愤,商量组织了一个歌咏队,并取名“怒吼”,以表达对敌人的愤懑和威武不屈、反击侵略的昂扬激情。他们向澧县县政府和驻军五十三军政治部写了报告,并得到了批准。应李西园的邀请,五十三军政 治部政治队干事韦来宽前来指挥教唱。开始发起者仅有李西园、钟大梅、陈克强、宋叔铭、陆人桂、彭次林6人,临时在宋叔铭家练唱。后来,影响所及,有部分小学教师,在校学生如贺旨堂、谭维槐、徐小曼、吴家谟、贺家乐、朱莹、黄敬等陆续参加,人数逐渐增加到40余人。人多了,宋家容纳不下,以后就改在津市长郡学校、豫章学校、汤石学校(当时各校已放暑假)轮流练唱。每天,人们从此经过,远远就听到《祖国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员之歌》《怒吼吧!黄河》《淡淡江南月》《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雄壮嘹亮的歌声,激动心弦,引人奋起。歌咏队推举李西园为队长,韦来宽为指导员(后李提前返校,韦继任队长)具体负责歌咏队领导工作。
“怒吼歌咏队”正式成立后,立即积极开展活动。冒溽暑,顶烈日,歌唱在津澧城乡。1940年7月7日,他们在万寿宫后坪搭台,举行了纪念抗战3周年的大合唱,听众达数百人。在韦来宽的建议下,他们还组织了下乡抗日宣传和慰问出征军人家属的演唱队,前往澧县所属陈古挡、大堰挡、张家厂、孟溪石、新洲等地,每到一地,都举行2到3次售票演出,并将所得票款按各乡(镇)公所出征军人家属名册,亲送到户,进行慰问。为了扩大影响,他们除经常口头歌唱外,还以抗日歌词为内容,在通衢路口街头墙壁上先后制贴了大幅宣传壁画共32幅;同时,商借《津市铎报》副刊篇幅刊行“怒吼”周刊8期,通过文艺形式,宣传抗战,鼓舞斗志。
“怒吼歌咏队”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自己动手刻钢版,推油印,日常需用物资如蜡纸、油墨、油印机和纸张,都是队员自愿出钱买的。下乡宣传的费用,也是自掏腰包,出钱又出力,高歌猛进在抗日救亡的大道上。
可是,在那个“抗日有罪”的日子里,这个为抗日而歌唱、呐喊的“怒吼歌咏队”,却莫须有地被扣上“异党”的帽子,遭到驻军国民党五十三军的镇压。随着队长韦来宽的被捕,“怒吼歌咏队”存在不到两个月便被迫解散了。驻军政工人员拿着“怒吼歌咏队”队员合影的照片,进行搜捕,在家的宋叔铭( 当时年仅15岁)、贺肯堂两人锒铛入狱,其他队员闻风远扬,逃亡他乡。通缉之下,有家归不得,直到五十三军移防后,才悄悄陆续回家。贺肯堂由于在押期间,身心备受摧残,惊恐过度,保释后在家犹有余悸,听到皮靴声,即浑身发抖,精神失常,一度失去工作能力。.
(提供材料的有李西园、陈克强、宋叔铭、姜诗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