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2-1-7 15:27 编辑
“澹津”何时易名“津市”不甚了然,真正具有地名意义的“津市”首先见于元代宋褧写的一篇题为《津市留题》的诗。诗曰:“烟霏空翠瞰芳洲,杨柳依稀古渡头。斜日扬鞭倦行役,自惭不及贾胡留。”宋褧(1294— 1346),字显夫,泰定元年(1324)进士。壮岁曾游朗、澧、湖、湘。其在《寄题涔河石桥》诗的小序中曰:“河在澧州北四十里……予自延祐以来,凡八过其上,慨念行役之苦,为之惘然。”八次从涔河桥上经过,可见宋褧往来澧州很频繁。宋褧到津市大约在至大至延祐间(1308— 1320)。如此,“津市”得名至少已有 700 多年。 继后,何景明所作《津市打鱼歌》写尽了津市的繁荣富庶。“大船峨峨系江岸,鲇鲂鱍鱍收百万。小船取速不取多,往来抛网如掷梭。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夜来水涨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鱼卖。江边酒楼燕估客,割鬐斫鲙不论百。楚姬玉手挥霜刀,雪花错落金盘高。邻家思妇清晨起,买得兰江一双鲤。筛筛红尾三尺长,操刀具案不忍伤。呼童放鲤潎波去,寄我素书向郎处。”宋褧与何景明都是用诗的语言状写吟咏津市的旖旎风光、物产富庶和宜居环境。 万历间,公安派文学家袁中道则以散文的形式对津市做了比较具体的表述:“从涔澧交会之处,西上十余里,有千家之聚,名曰津市。对岸为彰观山,道书四十四福地,宋明道中黄、范二仙飞升处也。”(《澧游记》)“千家之聚”只是一个概数,但在袁中道眼里,应该是一个较大的集镇了。在袁中道的作品中还有多处关于津市发达的船舶工业的记载:“津市新舟成,将游吴越,值虎渡涸,不得出。”(《泊梦溪记》)“还公安,念津市所治新舟下吴越尚未完,恐造作不中程,自往视之。”“东下舟已成,至村中,予登舟,泊于孟溪。舟中可坐十余人,外用六桨,坚而迅速。”“初予自当阳登舟,泛舟中,望九子诸山极秀冶,无风涛之怖。若得一舟可以涉浅者游其间,1902 年 1 月 1 日澧水北岸帆船如林且抵高安、阳平诸山中,如泛千叶莲花中,可以毕此生矣。是日,遂遣人往津市,造一鸬鹚舟。”(《游居柿录》) 袁中道泛舟云游,多选择在津市造船,津市所造船“坚而迅速”。津市作为港口城市和渔村,船舶是交通、运输和渔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于是津市的造船工业应运而生。无论是峨峨大船,还是舴艋小舠,乃至鸬鹚舟,都展现出精湛的工艺。 随着津市商业的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定居津市,这其中不乏能工巧匠和有经济头脑、聪明才智之人,他们带动了津市各行各业的发展,纺织业、手工业、饮食业,以及造船、造纸、糕点、烟草等产业都优于其他地方而驰名域内。津市产青布还曾被列为贡品。“青布,津市为多。”(隆庆《岳州府志 • 食货考 • 贡》)元明两朝,津市的商贸和轻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续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