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昌治 于 2022-1-11 22:54 编辑
中国的悠久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发展和进步。人类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开始,就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幸福不断地奋斗,其中包括了为生计不断地东奔西走和迁徙。历史上有过的黄河大泛滥,使多少人背井离乡;历史上有过的多次战乱,又使多少人为避灾而迁居异乡。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人口的大流动,不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吗?探索人类的迁徙史,哪个家族不能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湖南省石门县西北乡的大山区,历史上曾经是荒山野岭,一方净土,除了野生动物代表着行走类生命的存在,便没有人烟。而今,人类为了发展,天宫都能行走,宇宙都敢探索,谁能说蛮荒之地就永远不去人,就无人去定居? 墇坪,位于四周均为海拨千多米以上的山峰中间,是为一山坳。周围的山峰形如山坳的屏障,保护了住在山坳的人很少受到外界的侵扰,在乱世的旧社会,这里算是一处福地。 墇坪旧时称为墇坪保(非堡),新中国成立后,曾属于梅家大队、梅家村,2007年小村合并后属于鼓锣坪村。 墇坪分为上墇和下墇,上墇位于西面的半山坡,下墇位于坡下的小山窝。这里现在是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鼓锣坪村的一个小村落,居住着廖、康等几姓人。其中的廖姓人,从清康熙年间到现在的300多年中,经历了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长㵺村到湖北省荆州府江陵县,再到湖南省澧州府石邑大面山(即现石门县大面山杜家峪),至最终到石门县壶瓶山镇鼓锣坪村墇坪定居的三次大迁移。有族史记载的第一次迁移即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到湖北省荆州府江陵县,是受当时鄂西、四川一带因战争导致人口急剧减少而要从人口稠密的地区两广、江西等省进行填充的人口大迁移政令所逼迫形成的。迁入湖北江陵的始祖是廖孔振、廖道遵父子。谁知湖北江陵一带水灾频发,为躲水泛便于清康熙年间第二次迁移到湖南省石门县的大面山。迁入湖南石门大面山的始祖是生于1672年清康熙年间的廖圣榜。在廖圣榜手里开始续家谱立字辈,自此,这支廖姓人便有了准确的族史记载。大面山是从壶瓶山镇(古称宜沙、泥沙)到石门县城的古骡马路经过之地,常常受到抢犯、盗贼的骚扰,不得安宁。加上廖姓人口的发展也需要另谋生存之地,于是又第三次迁入石门县壶瓶山镇的鼓锣坪村墇坪。迁入墇坪定居的进山公叫廖心爵,生于1769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这墇坪的廖姓人,从起谱时的廖圣榜算起,已经历了12代。廖心爵是从起谱祖算起的第四代人,有五兄弟,兄弟多了挤在一地肯定不是办法,于是廖心爵在清光绪年间的1807年当时38岁时就携带四个儿子廖源汉、源林、源文、源业迁入墇坪挽草为记(即当时是第一个到达那里居住的人,指手为界就可以圈出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通过引水造田,开荒种粮,家业不断扩大,成为当地的大姓。到目前止,廖姓人在墇坪己居住了214年,生枝散叶的廖姓人已达1100多人(含其中回迁大面山居住继承祖业现有的200多人)。 到了起谱祖廖圣榜的第八代,廖氏家族出了一位十分聪明的人,叫廖宗凯。廖宗凯生于1880年腊月十六,自幼勤奋好学,农村里的手艺活一见就懂,一学就会。成年后,廖宗凯开过骡坛(为骡马请神驱病的组织,非傩戏的傩坛)、道坛,又会篾匠、木匠、石匠,还是裁缝和医生,拿当地话说,是一个全褂子(全才的意思),在当地十里八乡算是一个大能人,颇受人尊敬。 当人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就会想干出一些事来。民国五年(1916)廖宗凯36岁,决定改善居住条件,建一栋好的房子,就是现代人也没有跳出这个规律,都想首先就拥有一处好的房子。做为当时的农村人,建房子是一件大事,俗话说:“修屋造船,昼夜不眠”。廖宗凯说干就干,自己设计,自己伐木,自己运料,自己做扇架,只是在立屋的一天才请了人帮忙。就这样,廖宗凯在这山旮旯里居住地的原址建起了一栋天井屋而且外带吊脚楼,保留了土家族人居住吊脚楼的习惯。象这种在当时只有大财主家才能实现的愿望,在廖宗凯这个普通的农家仅凭一己之力就完成了。到了后辈手里,又将原小一点的天井屋扩建成大天井屋,就成了现在的天井屋,并保存至今。 建造天井屋的廖宗凯,是进山公廖心爵的次子廖源林的曾孙,所以天井屋一直住着廖源林(称为二房头)这支人的后裔。廖源汉(大房头)一支人在旁边20米开外的地方建了房,现住着其后辈。廖源文(三房头)则迁回到大面山去守旧业。廖源业则紧挨着天井屋建了一栋房子,现居住着其后裔廖先照、廖先念两兄弟。 现在住在天井屋的主人是第十一代人廖善次的遗孀张伏秀,已78岁。据张奶奶说,她是太奶奶在世时交待了的,要守好这栋屋。廖宗凯建好天井屋后,由于其夫人没有亲生,于是便接了堂弟之子廖祖富为嗣。廖祖富在贺龙部队当红军,在石门县南镇的操军坝(传说也是岳飞练兵的地方)练兵时意外牺牲,于是又接胞兄宗泮之孙廖先才为嗣。这一接再接,就是希望有人能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和房屋。廖先才生下廖善次,廖善次又生了廖宜国、宜邦、宜竹、宜权四个儿子,现已分别有58、56、51、48岁。当问及张伏秀奶奶:“您的儿子都在哪里时”,张奶奶用当地的土话说:“五到四处都有”,实则都已在外安家,只是一年之中逢过年、老人生日有几回回来。看来,这墇坪的廖姓人要实行第四次大搬迁了。不过这一次的大搬迁,不是为躲灾,而是要脱离生存环境差的地方到更好的地方去,彻底的脱贫去奔向幸福的未来。至于这支百余年的天井屋,待张伏秀奶奶百年之后,还会有谁来看守,现在只能打一个问号!如果有关部门重视,把它做为一份文物遗产进行保护,也许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