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河堂 于 2014-11-17 06:21 编辑
——西周国宝及毛氏源流考节选之六 文/毛天哲
周幽王在位时,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有个叫虢石父的献上烽火戏诸侯的计策,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郑桓公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到了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 公元前772年,太子宜臼的舅伯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前后共三百五十余年。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是中国历代最漫长的,可惜传到周幽王气数就式微了。 幽王11年,王畿内邰郑难民随周平王东迁,邰郑家族以邰贵为首,迁居河南南阳。郑虢居于虢镇、陈仓之地,宣王后期,国君为虢季子白(《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郑虢),秦文公消灭了一部分后,残余部分称为小虢,最后被秦武公完全消灭。郑井被秦武公消灭后,秦德公在此建立雍都。秦武公因为华县洛是郑桓公初居,故称其为郑县,这个郑县与西周郑毫无关系,司马迁将郑井与郑县混为一谈。 西周大多数贵族都随“徙拾”,“拾”不是地名,而是“十邑”。虢郐献十邑并不是永久献给,而是借给。郑桓公的“徙拾”就是寄居到虢郐之间的十邑。《诗经郑谱》曰:“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王城。卒取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郑是也”。 “十邑之地”是太史伯给郑桓公出谋划策,郑桓公以贿赂方式借得的临时居邑,并不是郑桓公的正式封地。史载郑武公以武力掠夺,可以说是蓄谋已久,这类说法欠推敲,未必真实。当时周王室正逢大难,而郑桓公又是周幽王的叔父,平王东迁,寄居在“十邑”的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各诸侯国的姻亲世族,这个“十邑之地”由当初的“借”转为“献”也不是不可能。 毛氏族逢此周幽王灭国之难,除了少部分族人留在陕西故地克守先祖陵墓外,大部分毛氏族人也是和其他王畿内贵族一样随郑桓公东迁。估计“拾邑”之地有毛氏族的城邑,或者和其他姓族混居也是可能的。 《国语·郑语》曰:“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按照国语的这个说法,东迁的西周各姓贵族大致是与当地的原住民是混居在一邑内的。郐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郐,又写作会、桧等,它的基本地域在嵩山以东、荥阳市以南的双洎河中上游。而东虢在今河南省荥阳,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由此可知毛氏族在东周初期一定在原先的“虢郐十邑”之地内。 从前面可知,郑桓公“虢郐寄孥”是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京襄村的地方,联系到毛氏族人历来以西河、荥阳为郡望,那么毛氏族居住地大致也在现今的河南原阳、荥阳一带。 至于西河郡望的来由,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大概也包括河南原阳一带。《前汉书·地理志》载:西河郡,辖县36个,其中“富昌”、“美稷”、“广衍”等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中阳”、“蔺”、“离石”等在今山西黄河沿岸;“大成”,在今河北中部;“饶”在今河北省中部的饶阳县。关于“博陵”,《辞海》曰:“博陵,郡国名,东汉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建安末废。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北魏改为郡,隋废。”当时的大成、饶、博陵就在河间的周围,而西汉毛苌拜河间献王博士,子庆为司徒,孙馥为荆州刺史,曾孙榄为汉阳太守,代代为官,可谓望族。故哲认为:毛氏的西河郡望应是因毛苌望族居西河郡内而得名,大致位置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据《荥阳县志》载:荥阳春秋时期属郑。战国属韩荥阳邑。秦置县,属三川郡。西汉属河南郡。东汉属河南尹。三国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荥阳郡,统领荥阳、卷、阳武、开封等8县。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复置荥阳郡,阳武仍属之。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66年)“省卷县入荥阳”。以后荥阳郡辖卷、原武、阳武的隶属关系一直延续到隋朝和唐初,达500年之久。 唐开元时毛衷为《贺州毛氏族谱》撰写的序中也称荥阳郡望在阳武。晋代毛宝的自序曰:“周道衰,毛伯亡其爵邑,至二十二世祖遂为平原君客,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后世以为望族”。可见,毛氏荥阳郡望是因毛遂定楚有功,威振诸侯,置守的地方在荥阳郡内而得名,荥阳郡望就在今河南省原阳县。 原阳,旧有“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吾邑言族大人众者必归诸毛氏”的记载,又有“毛半县薛一角”之说。单正史有传原阳籍的毛姓人物就达14位之多。现在全县326姓,以姓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而以字命名的村庄,就占14个,如毛老庄、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毛楼等。全县60余万人口,毛姓达2万之众。今原阳县周围的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封丘、延津的毛姓也都说自己是从原阳迁去的。这种客观现象是否也是一个佐证。 不管后来的毛氏族如何迁徙繁播,从西周关中鄭地(陕西扶风、岐山一带)随平王东迁到河南的落脚地在荥阳阳武一带是可以确信不疑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