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田村地处武陵山余脉的尾端,就坐落在澧县雷公塔、大堰垱、中武二镇一乡的接合部,是中武乡交通最不便利的偏僻小村落。
改革开放之前,全村500多户、1400多人守着几亩贫田薄地,一个劳动日才8分钱;也就是在那物产匮乏的日子里,他们用各种野菜、树皮度过了那段极为艰苦的岁月。然而就在命运与贫穷的搏斗中,他们深深地懂得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财富”、“养儿不读书,就像养头猪”。就从30多年前那个在大江南北涌动着春意的恢复高考制度开始,兰田村当时的10多位青年佼佼者,极为珍惜重新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抱着“报国兴家、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和理想,走进考场,跨进了大学。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每逢高考,兰田村都会捷报频传。
在兰田人中,最先通过高考走出家门的是曾经担任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杜修岳;大学教授杜方桃,当然,那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了。不过,他们学有所成,成为国家干部之后的影响,却在兰田村成为了一个标杆与旗帜,激励着兰田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引领着新一代兰田人努力进取。然而,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兰田人,都曾有着一段艰苦努力的奋斗史,又都曾有着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杜晓云这个中学高级教师,是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跨进大学门的兰田人之一。当时,他担任着大队会计,是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的春风,唤醒了他的大学梦。高考复习是在兴奋中秘密进行的,参加考试是在“一颗红心,两种打算”的心里准备下去的,金榜题名给他描画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也给了他无限的推动力。在大学里,他是优秀学生、学生会主席,而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业期满时,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着他,他一个人被要到了当时的常德地区教育局工作,在这里他本可以步步青云直上。可令他魂牵梦绕的是家乡的贫困和教育事业的百废待兴,没多久他毅然回到了澧县的教育第一线,用他那先进的教育管理知识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的教育理念,在县城关中学,九澧实验中学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为湖南省重点中学——澧县一中输送了众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赢得了同行们的认同、家长们的赞扬、学生们的尊重。而后,他又被推荐领办了湘西北的高标准九年一贯制民办公助学校——澧县九澧实验学校,希望作为澧县一中的优质生源基地。
1977年,刚刚从(公)社办高、初中合一学制下高中毕业,刚刚才能握住船浆,才14岁的杜柏海就在涔水支流的杜家河上,操着一叶扁舟作了个摆渡人。他的人生目标似乎就在这里终止,人生的方向似乎就只在这渡口摇来摆去。一天,杜柏海那个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同族前辈坐上他的渡船,要去老家省亲,发现杜柏海就是当年自己小学同学的儿子,想起杜柏海的母亲那年期考成绩仅次于自己,得了全校第二名,只因为她家长辈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的封建思想,从此结束了读书生涯;想起杜柏海的母亲曾经说过:“我是有机会没书读,以后无论怎样,也不能让孩子在有书读时,落得个没机会”的话。他曾为杜柏海的母亲惋惜过,觉得决不能让这种惋惜再留给后辈们,更何况民间有过一句俗话:虎门无犬子呢?于是,他帮助杜柏海重新拿起课本,借着恢复高考的强劲东风,把人生定在“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向上,立下走出兰田、走向全国的高远大志。杜柏海就又从这渡口起步了,原来初、高中合一的学制使他落下了知识基础差的问题,他就又从初中三年级的课本啃起,然后就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1981年,杜柏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实现了母亲当年的梦想。四年后,他又作为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分配到了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而后就任该院审判庭的庭长;再后来,他便被调入京城,成了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的骨干。
如今刚刚进入不惑之年,享誉海内外的医药化学家、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并在该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杜首成,曾经就读于澧县一中。那时,他有兄弟姐妹8人,家里经常是有上餐无下餐,为了分担家里的忧愁和负担,他在学校每天只吃一餐炒面;为了求知,他常常饿得两眼发花也没有离开过课堂;为了掌握过硬的本领,他坚持只要有解不出的难题,就屁股从不离开自己的座位,就是凭着这股“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冲劲和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他高中毕业后,在取得国内大学的学士、硕士学位基础上,又先后取得了以色列的博士学位、美国布朗大学的博士后学位。
与杜首成的经历颇为相似的廖恒成,中学毕业考入南京工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后,对知识的渴求永不满足的他,又考入湖南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并以出色的才华,在湖南大学留校任教。然而,“读书就要读得最好”的信念,在他的心底又一次激起波澜,他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职位,重返南京攻读博士学位。东南大学留下了他,使他这个当时30岁不到的年轻人,就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后来成了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说追求更高、更远是杜首成、廖恒成这一类兰田人不断成功的诀窍,那么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则是另一种兰田人走向胜利彼岸的重要武器,张金枝就是其中的一位。张金枝和她的弟弟开始读书的时候,家里的条件虽说很差,但是两间矮小陈旧的茅草房里,却有着一家四口和和美美的温馨。“苦,不算什么!只求孩子不象我们是个睁眼瞎,读书有出息。”她的父母这样想,也这样盼着。谁知,就在张金枝进入中学的时候,老天却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的母亲因病去世了,这个没有了女人料理的家,就全靠她父亲一人苦苦地支撑。领导希望她父亲能走出家门,当个大队干部,她父亲看看两个还在读书,没有成年的孩子,心里丢不下,摇了摇头,他觉得自己如今天大的事,就是要帮助孩子靠读书,奔出一条应该属于他们自己的出路。或许应着“好事多磨”的缘故,张金枝一时却很难走出失去母爱的阴影,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落了个榜上无名。张金枝并不气馁,她调整着自己的情绪,自我鼓励着“不要怕失败,失败了就重来”,她走进了复读的课堂。经历过一次、两次、三次的复读,命运的拐点都没能出现。即使这样,她的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把靠喂猪的、把从土块里抠出来的钱,一分一分地攒给了她。而她还是坚定着那个信念:“不要怕失败,失败了就重来”。就是这个“不要怕失败,失败了就重来”,她和她的父亲一直苦苦地、默默地在心里死守了7年,就像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样,直到第8年,才终于迎来了“花开张家,果挂金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都会世代传承那种属于这一方水土所培植起来的固有的精神。杜昀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考进大学走出兰田的杜林湘的儿子,在澧县一中的学习阶段,他就是省级优秀学生、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2002年考入南开大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评为天津市优秀理工科大学生,2006年毕业时还获得了学校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而一贯富于挑战精神的杜昀,坚定地放弃保送资格,报考清华大学的公费工学硕士。命运之神往往垂青着那些有实力、有准备的冒险者。这一年,清华大学一共招收85名硕士生,而其中招收的公费工学硕士生只有10位,杜昀却以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又一次金榜题名。在清华园里,杜昀又被当选为学校团委副书记,后来还有幸被选为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的志愿者。
人们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就在我对兰田村进行探访的时候,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在笑声和鞭炮声中忙着送恭喜、吃学酒。他们告诉我,今年村里又出了几个大学生,今天是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杜伟家摆喜酒。
杜修岳老师与张金枝父亲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