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2-10 13:15 编辑
上论天旱人饥状 韩愈
韩愈《上论天旱人饥状》
按 贞元十八年(802),三十五岁的韩愈(768—824),出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却去职了,被贬连州阳山县令。其原因新旧《唐书》都说是“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韩愈开始也认为自己是上疏惹的祸,但疏文反映的情况以及忧民情怀已经感动皇帝,但经人挑拨,引起京兆尹李实不满,德宗变卦。挑拨或者泄露的人是谁呢?韩愈认为是当时同为御使的刘禹锡、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韩愈“量移江陵椽曹”,两人江陵相遇,诗文唱和,韩愈耿耿于怀。韩愈被贬究竟是什么原因,皇甫湜认为是韩愈《上论天旱人饥状》,“专政者恶之”,即李实,而不是刘柳。
【原文】 右(1)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2)诸县,夏逢亢旱(3),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4),租赋之间,例皆蠲免(5)。所征至少,所放(6)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7)。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8),毙踣沟壑(9)。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10),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11),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12)。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京兆府(13),应(14)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15),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16)。 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17),无任恳款惭惧之至(18)。谨录奏闻,谨奏
【注释】 (1)右:古时写文章是从右往左的竖行写法,因此“右”代指右边的文章标题。 (2)京畿(jī):都城及其周边一带。 (3)亢(kàng)旱:大旱。 (4)春阳:春天暖气发动,能生长万物,所以叫春阳。 (5)例:一概,大抵。蠲(juān)免:免除。 (6)放:放免,也就是蠲免。 (7)上恩虽宏,下困犹甚:皇上的恩泽虽然大,下面百姓的困苦却更严重。上:皇上; 弘:大;犹:却;甚:厉害,严重。 (8)馁(něi):饥饿。涂:通“途”,道路。 (9)踣(bó):仆倒。沟壑(hè):深沟坑谷。 (10)窃见:私下里觉得。怜念:爱惜关怀。黎元:古代称百姓为“黎民”,黎元就是百姓。 (11)至或:甚至有的人。当戮(lù):判处杀戮。 (12)忧恤:顾恤。 (13)敕(chì):诏书。京兆府:管辖京畿地区的行政官署。 (14)应:许诺,应允。 (15)腹内:唐朝时的一种俗语,公文中也常常用到,相当于后来的“名下”。 (16)容:或许,大概;蚕麦:用作动词,蚕丝上市新麦收获;庶得:差不多得到,或许得到;存立:存活立足。 (17)辄(zhé):则,就。 (18)恳款惭惧之至:臣子向国君进言的套话。 (19)谨奏:谨此奏明。用于臣子给国君进言的最后,以表明进言完毕。
【译文】 右题,臣俯首,今年以来,京师周边各县,夏天碰到了大旱灾,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冻,地里的收成,连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陛下您的恩德超过对孩子慈爱的母亲,仁慈之心就连春天的阳光都赶不上,赋税和田租,按照以前的惯例统统免除掉了。虽然陛下您征收的田租少了,但普通官员施加给百姓的压力却更多,虽然陛下您慈爱宽宏,普通百姓却更加困苦。甚至听到有人扔掉孩子赶走妻子,就为了能吃上一口饭;拆掉房子砍伐树木,来凑够纳税的钱,大街上满处都是饥饿寒冷的人,许多人饿死在了路边的沟里。有钱人家有能力都已经纳了税,而穷苦人只能受到逼迫压榨。我愚蠢地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大臣们没有上奏,所以陛下您有所不知。 我私下认为皇上您爱惜自己的百姓,就像爱护婴儿一样,就连有人犯法应该被处死,您还饶恕了他,更何况这些无辜的百姓,您如果知道了他们的处境怎么可能不去救助他们呢?再说京城是国家的心脏,一个国家根本所在,这里的老百姓应该受到更多的照顾。如今瑞雪连续降下,明年一定是丰年,如果急子逼迫百姓强征赋税不但不能多收税,还会伤害到百姓的积极性,而缓征赋税就会给百姓留下余地因而能维持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万分恳请陛下您能颁下告示给京兆府,今年应征钱粮赋税而没有征收的,前去征收但还没有缴纳的,今年全部停止征收,等到明年蚕丝、麦子收获以后,老百姓收获完毕还有节余的时候再征收。 我这个人愚昧浅薄,没什么眼光见识,因为感受皇恩浩大,想要报答陛下,有了点想法就赶紧说了出来,言辞恳切甚至恐惧到了极点。微臣这里恭谨地写下奏状呈递给皇上您,谨奏。
贞元二十一年(805)十一月,从阳山令量移江陵椽曹的韩愈, 在荆州古城设宴招待途经此地被贬朗州司马刘禹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