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毛氏,自宋至明,在澧风光了600余年;具贡士以上功名者数百人。现择要录本宗大事如下。 1、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灭商后封胞弟叔郑于毛国。其子孙遂为毛氏。前516年,卿士毛得支持王子朝执政,被逐出周王宫,毛国亡。毛得入避楚地。后世有毛遂使楚护赵,毛亨、毛苌传诗,毛玠仕魏,毛宝为东晋名将。 2、公元317年,西晋灭亡,世族毛廷辉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任东晋吏部侍郎。致仕居南昌府丰城县凤形山毛家岭大樟树,后裔在此居住了800余年。 3、1143年夏,金兵南下,廷辉公33代孙大经公避走湖广澧阳军州东关外响水桥丹凤溪,即今澧县澧阳镇东门外凤凰林。是为毛氏迁澧始祖。 4、其后裔累代入仕。四世祖靖康,宋大司寇,授十三省清吏司郎中,诏入朝为台谏。为奸臣谮杀。已而受昭雪嘉慰“精忠”,御葬临安西。有挽诗:“名山大川还千古精灵之气,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 五世祖宝逊,宋进士,少司农,户部左待郎,1275年任澧州安抚使。 六世祖玉泰,元赐进士出身,钦取大理寺奇事,出镇雁门关。 七世祖实衍,字兴旺,号世爵,元进士,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志称“怀古先生”。生五子,山甫、荣甫、华甫、德甫、奇甫。 5、元至元十六年庚辰岁(1280),八世祖山甫出生。公字兰岩,乃元进士,山西平阳府知事,归居兰江驿。元末同母舅李滨迁小斗村(今属津市市保河堤镇),避大野湖。明初明主诏民认垦,毛李二公遂插草为据,东抵蒲堤堰,北至南坪,西抵嘉山,南至野湖,粮田万顷。有诗“八百牛儿耕夜月,三千种子播阳春”赞之。因其屡世居此湖滨,人名其湖曰“毛李湖”。公享年93岁。卒于明洪武五年壬子岁(1372)。生子三,景悠、景忠、景恕。 荣甫,字兰溪,号凤池。居兰江驿,元致和(1328)岁进士,任浙江金华府太守。解组归澧,迁澧阳北山镇守土司。系澧县九百户(即今中武、宜万乡)、石门县马鞍铺二处支祖。生子三,景星、景明、景昱。 华甫,字兰馨,号东儒。武举,有智勇。占籍华容县单家圻。元顺帝至正三年丁丑岁(1337)诏赐行军校尉,加授武毅将军。永震、永昌公系其裔。 德甫,字兰亭,号绣水。在京监元。生子二,仲材、仲义。占籍湖北公安县孙黄驿建祖圻。公之后裔一支迁澧州岩坝垱,即今湖南澧县、湖北公安、湖北松滋三县交界处。 奇甫,字兰瑞,号佩庵。占籍岳州府巴陵县。元丙子辟举,职四川成都府华阳县知县。因元末战乱中奉旨运粮至巴陵,苦极,潜逃慈利西三官寺落业。念玖公是其裔。 6、元宁宗至顺壬申岁(1332),九世祖景悠出生。公明洪武时科武举,诏入京为都尉。 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岁(1338)六月初九日子时,景忠公出生。景忠,字德全,号良弼,别号东湖,明进士,例赠文林郎。洪武二十五年起任江西瑞州府上高县知县。后入南昌序谱于兵部昂先生(公嫡侄志昂)家。公所著有《大野东溪游景稿》。生子六 俊、伟、偀、杰、僎、仪。 景恕,正六品,承直郎,任山西平阳府知事。随二叔父荣甫公往浙江,殁于道州。生殁葬均失考。今安乡流花口是其裔。未合谱。 景星,元武举。授新森县汛戎司,升赵州衡水参府,加升广东府协征有功,后升定远将军。解组归澧,居北山石所九百户,镇守土司。生子五,玉、珍、珠、璜、佩。 景明,元朝庠生。生子三,谒、槐、檀。 7、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岁(1365),景悠长子毛颖生于孱陵井子冈。年十九,明洪武癸亥岁(1383)游泮,三十岁复归澧,住兰江驿祖基内。32岁洪武丙子科(1396)中试,署宛平县学,升保定府教授。数聘典文,称博士。张御史奏升祁州牧。即任三月,襄阳任驸马以廉慎奏升真定太守。时冀州岁饥,民反如蚁。御差颖公往和,颖曲为赈济,授吏科给事(一说吏部给事中)。成祖于兰江旅邸敕建御制楼,御笔亲书“瞻云楼”三字,又赐玉石图章一颗,上刻“世景堂中人”五字。年六十,因见朝纲日紊,解组归澧。旋宣宗龙飞旨诏颖入朝加授吏部尚书。每临朝冒雪待漏先至。宣宗以珍裘赐之,又赐玉石笏。礼部侍郎易以和赠联于楼曰:“宣宗宠赐珍裘貂,永乐钦颁御制楼。”年七十一告老归。所著有《周易春秋解》、《溪东集》。享寿七十五岁,卒于正统四年己未岁(1439)。《黔江志》载“学行优长,士怀其德。”祀澧乡贤祠。生子四,志大、志轩、志昂、志宏,澧境各地均有其裔。 8、明初,景忠公裔俊公长子十一世开先,官荆州知府,一门四世六进士。约1390年致仕后居武陵北阙(旧武陵县城北门)。稍后景忠公支族除偀公之裔外,均迁此址,相邻数代后再迁武陵各地及沅江、桃江。 9、景星长子毛玉,初住九百户,系由军家子出云南右卫 ,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南京吏科给事中,多有政绩,死于狱中,赠光禄少卿。 景明,元庠生,其裔毛铭,任潮州海阳县知县。 铭公子毛贵,景泰三年进士,弘治时任江西泰和县知县。 10、1385年,山甫公次子景忠公三子偀公、四子杰公(10世)定居今津市市新洲镇鲁家坪。后杰公裔迁鼎城。 11、1420年,山甫公长子景悠公长子颖公三子志昂(任明兵部差官三年)、四子志宏(任宣德王府奉祀三年)携子孙落籍大城溪(今澧县道河乡毛坪村)。 12、其后,志昂公裔毛济入仕峨眉、淳化县知县。志宏公裔毛校入仕云南定边令,毛玠入仕四川资阳县知县。毛校、毛玠之裔部分居大堰垱、临澧县杨板桥等处。 13、1505年,毛济长子毛棠中进士,知广东饶平县,被诬入狱。子毛辉、毛煌将大城溪进士第卖杨家入京雪冤,诏升西安府,未至病卒(1529),葬彭家厂毛家峪。其子孙遂从大城溪迁出,主支落籍官陂堰(今车溪乡八里河村)。一支落籍新店铺(今澧东乡团结村一带),稍后一支落籍石门县子良坪。 14、1520年前后,棠公之弟棣公迁车溪河(今车溪乡万兴村),始修毛家桥,子毛炎入仕为孔子家乡曲阜县训导。塾公一支迁盘龙溪(今张公庙镇九堰村)。. 15、1528年,荆江发大水,南大堤毁,澧州东部巨浸始而堆淤。稍后景悠三子颢公裔毛藩之子毛柏(15世)等进入围垦。明万历36年(1608),荆江南大堤再溃,原从观音港东流的澧水改道南行。毛藩五世孙思槐、正槐、少槐(18世)始筑毛家台(位于今九垸乡毕陈村),后裔以该台为中心,经思槐长子顺时之裔及后迁他姓人等数代围垦,形成毕陈垸。 16、1608年以后,颖公次子志轩公裔迁居南民垸、北民垸。南民垸裔部分后迁大围垸南畔。北民垸裔1955年因设涔澹农场,由政府安排在国内各地。1631年,大城溪大地震,志宏公裔部分迁桑植、施南、石首等地。 17、1644年前后,李自成部将马守印陷澧,毛二组织2000本宗男丁保境安民,败绩。州志誉为“义民”。自此毛氏元气大伤。临澧四新冈一带毛氏至今仍怀恐惧道:“听说景悠公的后人被闯马杀光了的呢!” 18、乾隆18年(1753),在今棚厂街西侧重修澧州毛氏总祠,山甫公、荣甫公、德甫公裔有32个支族参加。 19、1790年,山甫公鲁家坪云公一支迁石门县毛家坡(今石门县维新镇)。荣甫公九百户锡丙三兄弟(25世)迁湖北巴东、建始、石首等地。 20、1851年,太平军攻入澧州,当小西门居住的盘龙溪毛氏、当官道的新店铺毛氏丁口锐减。 21、1855年,鲁家坪毛氏纂修毛氏族谱,与武陵、汉寿等七个县统一派语,其前二十字派语至今澧州、武陵毛氏基本执行,后二十字派语汉寿毛氏在执行。1870年后。官坡堰大朋公一支迁湖北省石首县大兴垸高家厂落业。 22、1904年,云门公首倡修成鲁家坪毛氏族谱,武陵毛氏此时亦修成该地区毛氏族谱。1937年,武陵毛氏族谱重修。1947—1949,澧州毛氏始而23支,最终4支合谱续修完成。 23、1909年,官陂堰毛氏大全公(复旦)介绍著名革命家蒋翊武入湖北新军,发动武昌首义,推翻了满清王朝。大城溪毛氏宗贵公先是参加新军革命,后随毛泽东革命牺牲。 24、1941—1943年,日军犯澧,其“三光”政策,使南畔、沙湾、新店铺、大坪、澧南毛氏丁口再次锐减。 25、革命战争年代,众多毛氏子弟随共产党参加人民革命,大城溪毛堂海后来成为大庆油田指挥部工会主席。毛堂义作为八路军指挥员在山西抗日前线牺牲。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斗争中,我澧州毛氏英才辈出。 26、2011—2013年,由中共常德市委原副秘书长先金发起,澧州毛氏合谱续修工作委员会所辖12个支族16个采丁组,修成16开大本《澧州毛氏族谱》四卷。 澧州毛氏迁澧始祖大经公三十一世孙自银 恭撰
二〇一二年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