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2-28 20:37 编辑
津市名胜古迹小考 ◎葛乐山
七、刘公庙
明清时,市区罗家坡下有条小河,河上架有拱桥一座,桥头建有刘公庙。庙门上方嵌有“三洲是赖”四字,庙墙檐口彩绘“八洞神仙”,门前有石槽,供敬神者杀鸡放血时用,进庙门,左右置有钟鼓,中央摆设三足鼎立高五尺铁铸香炉,神龛上供有刘公金身,高四尺,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庙门对面有戏台一座,专供善男信女谢神还愿时唱戏给刘公观看。刘公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特别是每年农历新春,城乡群众备好三牲香烛前来给刘公拜年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极一时之盛。
刘公不知何许人,方志未有记载。相传明末清初,各地战乱不已,灾荒频仍,民不聊生,外乡百姓相率避乱来津谋生,随着岁月流逝,外籍人与日俱增,经常与本地居民发生争码头、抢生意纠纷,后由械斗到诉讼, 官司连年不断,官府则趁机敲诈勒索,假公肥私。是时,有一外地士人路过津市,得知此情,欲加调解,苦于初来,人生地不熟,难以进言,经过三思,在桥头摆下测字摊,挂上“刘公相命”布诏,自称曾蒙神仙指点,能晓前生未来,善卜吉凶祸福。地方当事人入其彀中,分别前来测问官司胜负,刘公抓住时机,常以“官司不利”“二虎相争,必有一份”“鹬蚌相争,渔翁获利”等警语,一再晓以利害,双方为之动情,遂罢诉和好。以后,外籍人与本地人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双方相约来至桥头酬谢刘公,但刘公早已不知何往。古人有“好人死后必为土地”迷信说法,于是在桥头建刘公土地坊,后毁于火,重建时改名刘公庙。思及外籍人与本地人昔日水火不相容,而今亲如手足,互助互济,功在刘公,遂在庙墙上刻上“三洲是赖”永志不忘。“文化大革命”中,刘公庙已彻底毁坏,原庙宇已改作他用,但庙墙殿角尚依稀可辨。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 津市文史丛书》;原文无照片,现照片从互联网上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