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南阳堂
【文献考源】 南阳,源出有二: 1、地名堂号。见地域沿革。 2、典故堂号。有二: (1)典出《后汉书·高凤传》:“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2)典出《元史·高兴传》:高兴卒,“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武宣。元统三(1335),加封南阳王。”
【地域沿革】 南阳,源出有三: 1、南阳县有十五: (1)南朝梁置,治今安徽淮南市东南。东魏后废。(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2)隋开皇初改广阳县为南阳县,治今安徽青阳县南陵阳镇。九年(589)废。(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3)东魏置,治今河南襄城县境。北周废。(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4)北魏置,治今河南郏县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期城县。唐贞观元年(627)废。(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5)隋开皇初改上宛县置,治今河南南阳市。属邓州。唐武德三年(620)为宛州治,旋仍属邓州。金末为申州治,元、明、清为南阳府治。(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6)西魏置,治今河南枣阳市东南。寻改双泉县。隋大业初废。(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7)南朝宋置,治今四川什邡市西南。西魏废。(见《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8)北魏孝昌中置,治今河南泌阳县西北。(见《北朝五史辞典》) (9)北魏置,治今安徽寿县境。(见《北朝五史辞典》) (10)北魏置,治所不详。当在今安徽阜阳地区。(见《北朝五史辞典》) (11)北魏置,治所不详。当在今安徽凤阳地区。(见《北朝五史辞典》) (12)置年不详,治今安徽泾县境。隋开皇九年(589)废。(见《北朝五史辞典》) (13)置年不详,治今陕西山阳境。隋开皇初废入丰阳。(见《北朝五史辞典》) (14)东晋置,治今四川油江县东北。属北阴平郡。(见《南朝五史辞典》) (15)南齐置,在今湖北襄阳一带。(见《南朝五史辞典》) 2、南阳府。元至元八年(1271)升申州置,治南阳县,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淆山、熊耳山以南,汝州、舞阳、桐柏等市、县以西地区。明、清缩小,北境只到今方城山、伏牛山一线。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清属河南省。民国二年(1913)废。(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3、南阳郡有六: (1)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广水市、郧县间地。其后渐小。西晋时改为国,南朝宋仍为郡。隋初废。(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2)隋大业三年(607)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县,即今河南邓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南阳、邓州、新野、内乡、镇平等市、县地。唐初复为邓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辖境扩大至今南召、西峡、淅川等县地。(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3)北魏置,治今河南淮阳境。东魏废。(见《北朝五史辞典》) (4)南朝梁置,治今湖北谷城东南。西魏改名山都郡。(见《北朝五史辞典》) (5)东魏置,治今河南郏县西北。隋开皇三年(583)废。(见《北朝五史辞典》) (6)西魏以北隋郡改置,治今湖北随县北。隋开皇初废。(见《北朝五史辞典》)
【古今名人】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西南)人。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后为名儒,教授于西唐山中,名声远著。太守连召请,凤乃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汉章帝建初中,举直言,到公车,托辞逃归。隐身渔钓,终于家。(见《后汉书·卷八十三·高凤传》) 高兴(1245—1313),字功起,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人。因臂力过人,被沿江制置使陈奕收为部下。至元十二年(1275)降元。随伯颜伐宋,屡立战功,升至管军万户。十七年后,参预镇压漳州、建宁、婺州、处州、温州、徽州等地反元起事,升江西行省左丞。后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与史弼等南侵爪哇,败回。成宗时,历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武宗立,拜左丞相。卒,谥武宣;加封南阳王。”(见《元史·卷一百六十二·高凤传》)
【相关家族】 南阳高氏 《南阳高氏家族》堂号:南阳堂。族谱创建者:高旭。(见《族谱录网》) (高家协 童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