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3-11 16:12 编辑
漫话孟姜故宅碑(中)
◎高永南
两百余年后的西汉末,经学家、文学家刘向道听途说孟姜女,便沿袭秦博士(秦及汉初官名,掌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急应始皇渡长江遇风而问“湘君”时,无端安说尧女舜妃哭夫之泪,染竹成斑,又附会春秋时杞梁妻善哭夫之说,谬传望夫、寻夫、哭夫、城崩为杞梁妻之事。孟姜山人对此悲愤交加,斥责刘向等辈数典忘祖,致使“幽魂怨魄,沉沦二千余载,大可恸也”。而里俗雪上加霜“又以忌讳没其名(孟姜山),深可惜也”。
当地士民“恐其久而愈湮”,“毋令郢说燕书”,又“蛋(早)有表扬圣母之志”。“以教天下后世”,决心“复其旧名而为之志”。清同治五年(1866) 秋孟姜故里十绅郭青[字秋湖,州志载: 辛卯科——道光十一年(1831) 举人,官衡山教谕(掌管文庙祭祀、县学生员教育官员)]拜谒山之南麓的孟姜祠,“欲求绣竹遗址,荒烟蔓草,无有存者,盖牛羊之牧久矣”。第二年春,专程前往州署,禀告当地父老士民筹划修葺庙宇和圣母姜女遗迹,以及纂修表扬圣母为主附带刊载灃境山川、草木、风俗、人物之《孟姜山志》, 得到各级官吏赞同支持。随即郭秋翁邀集表兄弟毛儒本及徐世麟等众乡亲“捐修竹垣,凿石浚(疏通)沟”,其后“花竹偏(遍)发”。
《孟姜山志》载绣竹园:又名花竹园,其先有土墙,但低矮单薄,园内竹林,羊啃牛踏,毁伤殆尽,仅存秃竹数竿。同治六年二月,士民鸠(纠集)工修筑,绕祠周三百弓(一华里),凿沟宽四尺,深三尺,垣高丈许,用本山五色土垒筑,灿若云霞。是年竹遂大发,叶皆有泪珠痕,民皆服其神。明春又傍土垣内侧密栽迷阳、鸳鸯、鷺鷥等藤蔓花草,每丈许植冬青树一棵,藤蔓穿搭树间,编为篱络。春夏藤长花发,红白相间,香气满山,不仅可杜绝人、畜毁伤,而且有无限幽趣。
又载:镜石,李如圭《贞节祠记》:山下有江,江边有石,四方各尺许,光明可照,传为姜女镜石。澧旧志:姜女望夫处有镜石,足迹宛然,后僧苦凭吊(为凭吊者众所苦),潜(悄悄)推水中。据梁氏旧谱云:镜石系明崇祯间,被嘉山司巡检冯四可盗去,行至江中大风覆舟。梁氏世居山下,其言自确。旧志谓寺僧推石水中,殊无此理。岭北今有云:捣衣石者,乃嘉庆时,人就山石作成,非古器也,不可信。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 津市文史丛书》;原文无照片,现照片从互联网上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