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61|回复: 8

承先启后,修谱育人(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5 2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7-26 06:37 编辑

承先启后,修谱育人(一)

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澧州分会会长 毛绍业

一、中国历史上谱牒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据说是从黄帝开始的。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又传黄帝赐周人始祖姓姬。周的祖先与夏、商均源出黄帝,俱属黄帝一脉之“帝子圣孙”。黄帝不仅是汉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光阴荏苒,到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以周王为首的王室称国君为“天子”,把国家和宗法的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尊奉他们为共同的祖先,树立牢固的“美祖”观念,把代表全氏族利益的周王室尊奉为全国最大的“大宗”,把周王称之为地位最高的“宗子”。对周王无比崇敬,这就是“敬宗”。并逐渐使“尊祖”和“敬宗”的礼乐成为维护宗法制度的根本规制,从而制定了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
      “谱”,本意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史记·三代世表》云:“自殷以来,诸侯不得而谱。”由之得知,自商汤立国并经过多次迁徙至殷之后,各诸侯国就利用谱牒记录诸侯姓氏之源流,并确立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
       随着宗法制度的完善和礼法的制定,“谱”的广义也得到扩展。由记录姓氏之源流、发展、辈分等诸侯系统的表册,成为尊祖敬宗和络家族的谱牒,以示“敬天法祖,源远流长”。谱的名称和种类也逐步增多。没有文字时用的是结绳家谱、口传家谱。有了文字以后,便出现了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壁家谱、片石家谱、木板家谱、贝叶家谱、布谱、印谱等。总之,人们用各种方式,记载着家族的源流和发展,把“敬天法祖”作为一种神圣的定则,遵守礼法,以虔诚尊祖敬宗。
       西周建立之初,就把辨君臣上下、长幼之序都规定在礼法之中。秦朝更把有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言行列入严刑峻法。为了有利封建王朝的治理,各家族都遵朝廷敕令,规定符合礼法的家规、家训。魏晋时期,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撰写了带有极其浓厚家庭色彩的《颜氏家训》20篇,以求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亲疏有别,隆礼有仪。
       春秋《左传》、西汉司马迁《史记》,很大程度可以看成是给帝王、重要历史人物所作的传记。汉初的《世本》,记录了这些世卿世禄世家的世系状况。东汉中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朝廷特设专衙为世族作世谱的修撰。非世族人等在仕进和社会交际时有敢说自己出身“世族”而又无谱可证者,时防有刑狱之罚。
       历代帝王高度重视修谱。到了唐朝,唐太宗吸取了前朝败亡败亡的教训,除竭力减轻赋税外,还特意下诏编修《氏族志》,敕令各姓氏修谱。李世民把修谱作为治国之策,立族之本,并由朝廷设谱局,又为修谱出示敦孝、正学、训子、立身、导法、勤俭、妇德等项,象世人昭示他们是不忘祖宗灵嗣的典范,只有他们能安邦定国,“天命”合享“帝王之尊”。
       真正把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字作为记录其一姓世系以及显要人物的家谱,约始于宋代。其要旨一是光耀门第,二是通过族权维持朝政运行和社会稳定。故称之为“族谱”“宗谱”“家谱”。明、清以降,常以国家名义鼓励民间修谱。
       我们毛氏的家谱,据《广韶》, 西周初年,周文王子叔郑, 受封毛国(在今陜西省岐山, 扶风县一带), 世称毛公, 其后有毛氏. “毛公鼎” 即为此毛国遗物, 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明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受封毛国,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毛氏作为世族,朝廷已经派专人专门机构为之修谱。惜历朝兵革频繁,未获保存。但是东晋大将毛宝专门为毛氏所撰谱序在《清漾毛氏族谱》至今流传。其后宋、明重臣毛渐、毛纪乃至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为毛氏所撰序文也在各地族谱中陆续发现。给我们留下了有关毛氏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为我们毛氏今天的联谊研究和团结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档案证据。
二、家谱在中国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谱牒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展示着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寻根、留本。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身追求。家谱是宗人寻根溯源的主要依据。一个人祖籍何地,来自何方,系出何代,分支何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大厦,天地之间物各有本,人各有祖,人自为支,家自有谱。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求其源流,寻其祖宗,家谱架起了归宗认祖的桥梁。
       古人讲“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性之本。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只是短暂的一瞬。人生一世能留在这世上的只有自己的名字和相应的业绩。如果百年之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以后自己的后人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在现代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一种悲哀。
尊崇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到清明节,后人以祭扫、立碑等形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对生命之源的感恩。从长远的角度讲,墓碑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谱牒才是家族亲缘关系的永久记录。家族的认祖溯源最权威的就是本族的谱牒。而族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家族渊源和世系图、录。通过修谱,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祖先一起流芳千古。二者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后人世世记诵。所以说,寻根、留本是修谱的一大功能。
       第二、血脉联情。家谱是维护家族血脉关系的纽带。拿毛家来说,专家早已考证,“天下无二毛”,“天下毛氏,源出一家”。据《毛氏通书》,黄帝是毛姓远古始祖,周文王是毛姓的血缘祖先,周文王的第八子毛伯郑是毛姓始封受姓之祖,由此一脉相传。毛氏男性宗亲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y染色体。所以我们族人间的关系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族观念等精神层次的需求随之增强。当今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并不罕见,寻根问祖成为游子的普遍需求。族谱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通过家族成员对族谱所代表的纯正血统关系的认同,增强家族凝聚力,为族人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缘平台。家族是民族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家族的团结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
        第三、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前后传承。我们的祖先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费尽千辛万苦,把家族的历史传给了我们,我们自然有责任把我们族人的基本信息继续传递给后代。二是前后激励。我们毛氏家族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有自己的光辉业绩,在不同的时代都有显赫于世的人物和事迹。我们有责任把先祖和当代佼佼者及其闪光点记录下来,留给后代,激励后人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愤图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四、传播文化。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后代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传承家族文化的头等大事就是修谱,族谱记录过去和现在,作为传统的家族档案,延续至今,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展示和拓展。族谱如水之源头,树之根本,一代一代地传述着自己祖先历史的悠久和辉煌。历史多少杰出人物,受到祖先精神的熏陶,为国为家尽忠尽孝,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世代为子孙景仰。族谱中,家规、家训、家诫、宗规等带有极其沉重的家族教育特色,以祖上杰出人物的思想品德为榜样,教育后代怎样立身处世,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族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资料,并延伸到千家万户。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对国家和地方的史志及专题研究等都可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
三、修谱必须具备的四个要素
       修谱是一项社会工程。要修成一部高质量的谱书,需要四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有一个坚强有力、热心能干的总部领导班子。总部班子是一个工作团队,是一面旗帜。要把松散的家族力量凝聚起来,离不开过细的宣传讲解,要有广泛的资料准备,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要健全支族工作班子,对修谱的全过程予以指导。
       第二,有一批敬宗睦族、无私奉献的族贤。修谱是记录先人的辉煌业绩、启迪和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大事,是帮助族人认祖归宗、构建家族和谐的好事,是为当今志士仁人精英贤达树碑立传流芳百世的美事。修谱是家族的公益事业,没有专项拨款,全靠家族捐助。祖宗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要以感恩的心理,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喊得响亮,理直气壮。只要宣传到位,促膝谈心交心到位,必会涌现出一批无私奉献的族贤。
       第三,有一批任劳任怨的各个支族的领修、编修、采丁人员。修谱工作的内涵有三:一是采访丁口,二是编写草谱,三是综合整理,定稿排印。其中,采丁是基础,草谱是关键,这两项工作都在基层进行。要保证谱书质量,必须打好基础。这就要求采丁和编修工作者具有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跋山涉水、走村串户的严谨和实干精神。
       第四,有广大宗亲的积极参与。修谱的过程,就是实现全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过程。全族宗亲的参与和支持,是修谱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族亲的积极参与,才能尽量做到不缺支、不漏户、不掉人,保证谱书上丁民的世系关系等的记录不出差错。才能充分发现各自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使谱牒满满地承载着正能量。
      社会主义时期,时代的发展对新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谱既要继承前人谱牒的成果,又要有创新增益;既要彰显古老的文化传统,又要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既要有寻根问祖的实用性,又要把教化性、知识性和可读性融于一体,使族亲在家族厚重的精神文化氛围里,接受祖德、祖风的熏陶,起到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的作用。(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22: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先启后,修谱育人(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6: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6-7-25 22:51
国家现在不反对修谱吧?

改开以来,中央和地方对于修谱发了若干文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作了关于修谱的有关讲话,许多新谱的谱书前箠部分都有刊载。江、胡二人任职届满,就访问祖居和故里,媒体也予以了报道。看来现在的政府至少是不反对群众修谱的。但是许多姓氏的新谱里头,刊载了不少旧时代旧有的封建门第观念那一套东西,以及一些政治上严重错误的内容,这是值得人们引起严重注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6 09: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先启后,修谱育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7-26 19:30:26
吉祥 发表于 2016-7-26 09:16
承先启后,修谱育人!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6-7-26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8 16: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先启后,修谱育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1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谱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1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前启后,修谱育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4:29 , Processed in 0.0396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