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7-25 22:44 编辑
承先启后,修谱育人(二)
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澧州分会会长 毛绍业 接上(一)
四、族人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优良的家族文化传承是中华文明星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记在心,世代受益。 以最具代表性的韶山毛氏为例,韶山毛氏家族1881拿二修族谱所制定的家规、家训和家诫,最能体现毛氏家族的文化特征。其中家规18条,家训和家诫各10条。家规18条涉及家庭社会人伦道德关系的各个方面。如孝养父母、敬老尊贤、严格教育子女、婚丧从俭、怜恤孤寡、好义趋公等等,推行仁孝、忠义、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族谱要求,“凡各家长当于三余之时,孙子略识书字之时,使与观看,与之讲明,令其知其稽考,遵其法戒”。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且在韶山生活了整整17年。因此,家规18条在毛泽东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毛泽东是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的光辉思想,高尚人格和道德风范常常可以从本宗族谱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印记和源头。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同志对待子女总是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无论是对待毛岸英的婚姻问题,还是对待李讷的上学问题,毛泽东同志全都是这一句话。毛泽东逝世40年后再看他的儿女,仍然与普通民众一样,豪无特殊。这让我们强烈感受到真正人民领袖家风家教传递的德行的威力。 推而广之,在古代,男人的功业在朝廷,女人的功业在家庭,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有些主内的不见得识文断字,也不见得有多少学识造诣,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只能简单地称为毛某氏,但肯定有教养。因为他们带出来的孩子知好歹、守规矩、懂常识。这不能不说是家族传统文化和家风的力量。 纵观古今,我们会发现,家风不仅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更会影响到一个家族的延续。所以,很多家族都把家风建设视为立家之本,把族谱的续修工作一棒一棒接力下去。并在修谱的过程中,将传统精髓和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有意识地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族谱成为催人奋进的教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
(2016年7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