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2-4-4 08:37 编辑
三代六进士的河南项城高崃云一家
【高崃云】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三甲138名进士。 高崃云(1793——1843),河南项城县人,字晓江,号芝崖。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任浙江丽水县知县。后又调任永嘉县知县,道光庚子科恩科浙江乡试同考官,授文林郎赠中宪大夫,配李氏(沈邱增员生候选席政司理间衡公女封赠太恭人)其子二女一,长子高钦中、次子高钊中,孙高积勋、高积政,从侄孙、高积政,连中进士。三代六进士传为佳话。崃云为官清廉,生活平淡,每走一任,誉满一方。 【高钦中】清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二甲98名进士。 长子高钦中(1815——1869) ,河南项城人。号"恒溪",是高崃云的长子。他幼时体质很弱,不好玩耍。七岁的时候曾戏题诗句在墙上:"心亘万古始为恒,日月常悬昼夜明。士心自有平生志,江鸟哪知得意鸿?"他祖父见了说:这孩子虽然身体弱,但心胸开阔,决不会是一般的人。 青年时代的袁甲三,曾在高家作塾师,是高钦中的启蒙老师。有一次高钦中在袁甲三的书案上,看到有《朱子全书》,便认真读起来,每天都要读到天快亮的时候。从那以后,他的一言一行,都能按朱熹讲的去做。后来父亲到浙江丽水县任职,把他也带去了。十六岁当童生,十七岁中秀才,道光丁酉年(1837)考取拔贡(22岁),34岁中举,35岁考取进士。 官至吏部郎中,是高崃云的长子。宣统三年 《项城县志》有传。 次子【高钊中清光绪二年丙子恩科(1876)二甲15名进士。 次子高钊中,字勉之,河南项城人。他46岁光绪二年鸿榜进士,赐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散馆编修,国史馆协修,提督湖北学政,充功臣馆篡修,上书房行走,提督云南学政,累升待讲转待读,加封四品,教育皇子,清光绪的老师。祖孙三代五人捷联进士(项城14世高崃云及子高钦中•高钊中,孙高积勋•高积政)。现藏故宫博物院七言书法行书对联一副。现存河南省“台山书院”匾额为其光绪二十一年所书,为台山寺寺办书院的证据。钊中还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一墙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劝家乡邻里和睦的佳话,当地时任县令为该巷题匾“和睦巷”以示后人,该诗句曾被毛泽东到苏联谈判中苏边境时所引用。民间传云:“大清翰林高钊中,河南故里项城人;文才超绝盖朝野,光绪帝师名显赫。”中国文联内联络部副主任常祥霖在参加“首届项城官会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幕”的贺词中说:“项城市官会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清代翰林院大学士高钊中,布衣进士王子等……”擅长书法,其撰写的"桂林一枝昆山片玉,黄河九曲太华三峰"联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长孙【高积勋】清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三甲109名进士。 高积勋,高崃云之孙,河南项城人。考取进士后,曾任仁和县知事。光绪年间,塘栖的士子求学须去杭城的东城讲舍课读,颇为不便。十六年(1890),里人呼吁在塘栖创设讲舍,方便士子求学。知事高积勋准里人之请,在冯家弄且适园旧址创办栖溪讲舍。为纪念讲舍开办,反映塘栖崇文良风,特刻石竖碑以资纪念。碑文由高积勋题写,落款:“ 光绪十六年二月,知仁和县中州高积勋并书。”。碑高1.2米,宽O.6米。此碑保存完整,2004年当地政府斥资整修,今竖立在塘栖第二中学的校园内。
从孙【高积健】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三甲157名进士。 高积健,河南项城人,高崃云二长兄高颉云次子高敏中之长子,光绪丁丑科进士(和高积勋同榜)。
从孙【高积政,】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1894)三甲90名 河南项城
高家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