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典故 之三王堂
【文献考源】 三王,高氏“三王”,亦有四据。 1、典出《舆地纪胜》:“荆湖北路江陵府,高氏三王庙,在西子城外。……高氏三王墓,在龙山乡郝泉里。” 2、典出《新五代史·南平世家》:“梁末帝优容之,封(高)季兴渤海王。……同光三年,封南平王。……季兴遂以荆、归、峡三州臣于吴,吴册封季兴秦王。”指一人三封王号。 3、高万兴三次晋封三个不同名号的王。据《新五代史·高万兴传》:“万兴累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渤海郡王。……贞明四年(918)万金卒,乃以万兴为鄜延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徙封北平王。” 4、典出《高姓简史》:“祖孙三辈的墓合称‘高氏三王墓’。 在湖北省荆州西龙山乡。”又据《十国春秋·荆南一·武信王世家(高季兴)》《十国春秋·荆南二·文献王世家(高从诲)》《十国春秋·荆南二·贞懿王世家(高保融)》指祖孙三代主政荆南国之王。
【古今名人】 高季兴(858—928),字贻孙,本名季昌,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南平国开国君主。少好武,初为朱温义子朱友让的义子。以破李茂贞功拜宋州刺史。后梁初,任荆南节度使,在政招抚流亡,民众归之。朱温死,他谋求自立,出兵攻前蜀。后梁末帝封其为渤海王。后唐伐前蜀,后唐庄宗三年(925),封其为南平王。后唐伐前蜀,他乘机据夔、忠等州。后唐明宗遣兵攻之,乃以荆、归、峡三州臣于吴。吴册封为秦王。南平在十国中版图最小,故在位时,以称臣于其他政权,维持统治。卒,追封楚王,谥武信。(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高季兴传》《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 高从诲(891—948),字遵圣,季兴长子。为人明敏,多权季。曾入后梁为供奉官。归国后任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季兴卒,袭位。吴国以其为荆南节度使。遣使奉表于后唐,先封渤海王,次封南平王。后晋时,出兵助讨安从进叛乱。后汉建立,即遣使朝贡。南平地狭势弱,介于吴、楚之间,而为小国。自吴国主称帝后,南汉、闽、蜀等国君亦称帝,他则一直对各国称臣,意在受其赐予。卒,谥文献。(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高从诲传》《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 高保融(920—960),字德长,从诲第三子。从诲受吴封为荆南节度使时,他为节度副使,兼陕州刺史。从诲卒,嗣位节度使。后周广顺元年(951),受封为渤海郡王。显德元年(954),进封南平王。后周征南唐,遣兵相助,并劝南唐臣属后周。性迂缓,政事皆委其弟保勗。北宋立,即入贡臣属。卒,谥贞懿。(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高保融传》《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 高万兴(?—925),河西(今甘肃武威)人。与弟万金共隶延州刺史胡敬章麾下。敬章卒,隶其将刘万子。遂与弟将兵戍境上,率数千军降梁。梁太祖遣同州刘知俊与之合攻丹州,执刺史崔公实。攻延州,执许从实。授万兴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贞明四年(918)为鄜延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徙封北平王。庄宗入洛,来朝,仍授旧爵。卒于位。(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二·高万兴传》《新五代史·卷四十·高万兴传》)
(高家协 童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