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厂的机器都转动起来 ——贺龙在澧州的故事 罗安谋
一九二五年,湖南省长赵恒惕委任贺龙为澧州镇守使。 贺龙上任前,听说澧州北门有个“乾泰昌花纱行”。到任后,即了解到经营这家花纱行的老板叫张昌清,字思泉。他排行第二,因为生意做得非常红火,又与人为善,乐于公益事业,在九澧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都尊称他“二爹”。当时贺龙已是风云人物,张思泉早有耳闻。 张思泉做生意的收入,主要用于两项开销:一是投入,为日后的生意储劲蓄势,二是用于济贫和公益事业。他知道,没有资金,做不成生意,资金少了,做不成大生意,资金越多,生意就越能做大。他对家里的人说:做生意赚的是大众的钱,就要帮大众多做一些有益的事,还要帮扶那些生活无着、办事遇到了难处的人。 澧州的几届镇守使和各地的镇守使一样,常常以各种名目向大大小小的商家摊派各种款项。张思泉是棵大树,树大就招风,每年被官府无休止的摊派搅得烦不胜烦。 张思泉不甚知道贺龙的为官之道,他等着观察贺龙上任后的举动。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贺龙一直没去各商户“拜访”。张思泉反而坐不住了,怀揣一百块大洋,要去探听贺镇守使的虚实,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目前的不动声色是不是隐伏着有一天倾家荡产的洗劫。 上唇和鼻子间有一道浓黑胡须的气宇轩昂的年轻人正坐在桌前翻看什么,他头也不抬地问道:“是不是乾泰昌花纱行的老板张思泉?” 张思泉一愣,慌忙答道:“正是正是。贺镇守,您认识我呀?” “千万人都认得你,就不许我贺龙认得你?” 张思泉听出贺龙的语气柔和,先前的紧张随即消失,嘿嘿笑了几声:“千万人都认识你贺龙,你我虽从未谋面,我一眼就认出是你。” 贺龙乐了,哈哈哈一串大笑:“看来你我二人心灵互通哇。” 没想到,一个商人和一个行武之人第一次谋面就如此诙谐默契。张思泉和贺龙都很高兴,便无拘束地交谈起来。张思泉叙说了他的担心。贺龙道:“奸商该惩,开明商人我要保护!” 张思泉“嗬”了一声,站起身,掏出随身带的银元,递给贺龙:“就凭你这句话,请笑纳。”贺龙“呵呵”一笑,把银元朝张思泉怀里一塞:“今天俺俩要办的事与它无关!”吩咐人拿酒。 把盏间,张思泉说:“我看你年纪轻轻,仪表堂堂,眉宇间有一道灵气溢出,定能成为救国之良材。”贺龙笑着摇摇头:“中国现在内忧外患,百姓艰难度日,要怎样才能救民于水火,清外侮,肃贪腐,我贺龙总得找条路径。”张思泉觉得他的话都很中听。便把他看见百姓生活的窘迫而产生的忧虑、自己经商后扶弱济贫的举动也告诉了贺龙。通过这一番谈话,二人找到了共同语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下约定:只要双方有空,或是镇守府,或是乾泰昌,一定“把酒话桑麻”。因为张思泉年长,贺龙称他为“二爹”,张思泉称贺龙为“云卿”。 澧州辖澧水流域七个县,当了镇守使的贺龙,肩负着重任,对澧州辖区内的农民和遵纪守法的商人细心保护,对坑蒙拐骗和贩卖吸食鸦片的人课以重税,而对田土多、财大势大后台硬、拒不交款的地方强霸则予以严惩。 这一年春夏间,连续两个多月滴雨未下,农民们好多田地都减产甚至绝收。眼看着一户户人家无法度日,贺龙找张思泉商讨对策。张思泉说:“发动各地商家赈灾。”贺龙说:“靠施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想法让失业人员和农民有事可做。” 张思泉“哦”一声,说:“津市有一个九澧‘贫民工厂’,是搞纺织和印染的,早几年,因工厂的执事人员贫污渎职,工厂被迫停办了。现在,若把它扶植起来,就可以解决好多失业市民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贺龙连说“好主意”,问:“这个工厂可以招收好多工人?” 张思泉略加思忖:“不会少于六百。澧州各县都有可开工的工厂。” 贺龙一拍巴掌:“如果让各个县的机器都转动起来,好多人就都有事做了,再号召农民开展生产自救,每一个人的手都动起来,灾荒日子就过去了。” 贺龙不等张思泉答话,接着说:“二爹,我看,先将那个‘贫民工厂’改名为‘平民工厂’的好。您看如何?” 张思泉连连点头:“第一步要解决的是资金,我先拿两千大洋。” 贺龙深情地在张思泉的手背拍了拍:“我现在就向各县发命令,动用奖惩机制想法子让所有工厂的机器都转动起来。您在各个县都有商界朋友,发动他们为启活工厂出把力!” 张思泉笑道:“这正是我想说还没说的话。” 贺龙感动了:“知我心者,二爹也!” 二人好一阵开怀大笑。 张思泉把家里的事作了安排,和贺龙一道,前前后后用了一个月,跑遍了澧州的七个县,给那些奄奄一息的大小作坊支付了多多少少的无息资金,终于恢复了生气。 和贺龙跑遍澧州七个县的一个月,是张思泉的人生信念跃升到一个新高度的关键的一个月。这一个月里,贺龙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中国的前程,应该走的道路多次和张思泉倾心交谈,张思泉一次更比一次神清气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