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19|回复: 4

传统谱牒文化基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06: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河堂 于 2014-12-4 07:00 编辑

       (四)、谱牒五善
      修谱五善为: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睦故旧、报国恩。前人总结的修谱五善,较好地贯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亲、训、睦、恩的思想。
      1、本祖德,涵盖了“人本乎祖,如木有根”,“子继孙绳”是“祖德弥光”的思想,因而“尊祖之道”、“言念先人”是后嗣们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2、亲同姓,体现的是本姓子孙的血缘观念,强化属于同一种族的认同意识。
      3、训子孙,主要体现在族谱的家训中,它概揽了后人的为人之道,其中提倡“耕读”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4、睦故旧,是在同姓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睦”为要,达到“第恭之友”、“尤宜亲厚”、“相敬耐久”。
      5、报国恩,也多在家范上反映,例如提倡“急公奉上”、“效忠大义”等。
      (五)、谱牒价值
      历史上,谱牒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是官修,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当今时代,谱牒作为历史文献,开发谱牒资源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还有明代的版本、名人批校本、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均属国家级文物。
      2、资料价值:清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汉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
      3、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
      4、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5、敬宗睦族功能:谱牒在发展和延续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亦有所不同。现代家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因此,续修谱牒,仍然是一个家族不可忘却和忽视的大事。现代修谱仍然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明确本族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二、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三、反映本族人丁的发展、生存状况、居迁从业等一系列的现实活动。四、记录过去和现在,作为传统的家族档案,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五、家谱是族人根的依据,宗祠是族人基的象征,家谱和宗祠是族人的根基。因此,当今很多家族仍然热衷于续修谱牒和重建宗祠。
      (六)、谱牒名词
      谱牒中常用的名词如下:
      1、三族:谓父、子、孙三代为三族。《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也有称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
      2、九族:《书•尧典》:“以亲九族。”孙传释:“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元孙),古宗法制度皆以此九族为准。
      3、宗族: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4、望族:同祖宗族内兴旺发达、子孙繁茂、人才辈出、声望显赫的世家大族。
      5、昭穆:古宗法制度规定的宗庙祖位排序,始祖居中,左乃父为昭,右乃子为穆。如丧葬,祖于上,左父右子。又如祭祀,《礼记•祭统》载:大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因此,昭穆成为定制的序位、方位的一种礼仪制度。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后人引申指宗族人等的尊卑辈分。如某谱序:“别亲疏,序昭穆”。
      6、谥号:由周代所制,对上层社会人物死后按其生前业绩、品行给予评定而追加的称号。
      7、世系:同宗一脉繁衍的后裔,按其辈别序次长幼先后系统编排的族丁文表为世系。
      8、派序:又称宗派、派语、字辈。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作为每个族人按字辈所取谱名(派号)之用。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修谱必先定派,有了派序,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
      9、出继、承继:指同一宗族或一直系近亲之男性,以契约文书或口授承诺,接续另一近亲为子,其辈分必须符合双方派序的位次。如同一宗族的某甲有多子,某乙无子,经双方商允,甲方某子给予乙方为嗣,即书甲方某子出继乙某为嗣,乙某承继甲某之子为嗣。
      10、兼祧:祧,本义为“始祖之庙为祧”。兼祧的社会行为与承继的基本形式和原则相同。如某甲只有一子,同宗近亲的同辈某乙无子,为使其某乙有后嗣之名分,甲之子既为甲之后嗣,也兼祧某乙为嗣。
      (七)、谱牒行文
      谱牒中的行文,亦有如下规范:
      1、凡读书而入仕者、叱咤风云而登极者,对族人有贡献者,详记官阶及生平简历。对于一般族裔,则只记一个符号(姓名)于谱中。谱内派号字号,如果犯讳(冲犯了御名,即皇帝之讳),必须恭避而改之。名字与祖宗及伯叔父相同者,一概更改。此乃传统的扬贵抑贱修谱笔法。
      2、为了保证家族人口的质量,禁止乱伦,同姓不通婚。旧时,对婚姻的称谓也有严格界定:发妻书元配,继取系闺女者书继配,改节之妇书继娶,男初婚改节之女书娶,妾书副室。夫娶妻,夫后书氏而无名,生女不入谱。进入现代,对女性的记载有了一些变化,夫娶妻书姓和名,生女则记姓名,适嫁可书婿名居地等。
      3、记载死亡这件贵贱相等的事,以其生前的年龄、地位、身份不同而以不同的字来表示:皇帝亡故称驾崩,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亡故称薨,大夫之位者亡故称卒,一般成人族丁亡故称殁,幼死称夭,八至十六岁死称殇,六十岁以下的成人亡故称享年,六十岁以上的成人亡故称寿年。
      4、修谱,历来注重宗族血缘纯正性的严格维护。在确立嫡传,清录支派,明长幼,定尊卑等方面,一丝不苟。尤其对“异姓乱宗”的处置,分外严厉:“而乱宗莫过于随胎赘婿及坐堂(带养)子,所生非我种类,锄而去之。”(即删去,不叙入谱内)。倘有出继外姓,及随母从父者,谕令归宗,登名以讳其迹。
      5 、修谱排序时,必须分房列序,标明长房(长房:长子世系;二房,次子世系,余类推)在前,余皆按次,方不混乱,凡以考始终而序昭穆也。
      6、对祖坟地址的记录,做到准确、详尽、明晰,并注明方位,如“乾山坤向”。以方便后人寻找和祭扫,从而强化后人的寻根认宗、逢节念祖的人伦意识。
     (八)、续谱时段
      宗族族谱经过一段时间的重修,称为续修或续谱。续修的目的是在本族前人的基础上增续人丁繁衍、生殁、居迁、事况等内容,也有通过后续调整、考证、校正前修的讹误之处,或根据时代、时政的要求和特点,增删不同的内容。民间家谱续修间隔时间当一世一修,即每隔三十年一修。盖父子相总一世,三十年内所当增益者必多,如此则世无失次,人无遗忘,辑而续之无难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0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谱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睦故旧、报国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2 23: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6: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6: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谱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睦故旧、报国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9:56 , Processed in 0.0328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