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转移后澧县人民坚持不畏艰险的游击战
1930年12月上旬,红二军团撤离澧县后,国民党第十九师李觉部来澧县驻防,后湘鄂川边“剿匪”司令部驻澧。全县22支游击武装,除北路农民自卫军已改编为红六军、郑坪游击队被打散外,其余20支游击武装不畏强敌,依托山林芦荡,依靠广大群众,继续开展夜战、麻雀战、奇袭战打击敌人。三支工人纠察队、大堰垱暴动队,有合法职业,便于掩护,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由共产党掌握的国民党大堰垱团防局,及时将敌方动向送出,多次使敌人计划落空,被动挨打。余月初游击队在探儿峪、花前岭一带与皮资堂、曾耀南的区团防周旋,多次交火,一次激战,打死团兵3人,赶跑了团防队。七里湖游击队乘坐木船穿梭芦丛水道,行动神速。1931年3月,南区铲共义勇队来犯,游击队将其引入多处设伏的凤凰山,一日三战,敌被击溃,落荒而逃。接着队伍北上,击败新洲保安队。7月,在乜家垸击毙焦圻(原属澧县)铲共义勇队队长李昌贵。
战斗中,双垸乡农民自卫军、大堰垱暴动队、护国寺游击支队等一部分武装遭到重创,幸存的队员分散活动。碧溪游击队在县北部山区鹰嘴尖、邱家台一带打击反动势力,巩固红色政权。1931年2月24日,铲共义勇大队长徐灼新率五个团防武装突袭邱家台。游击队奋起反抗,队长覃茂廷被铲共义勇中队长皮册亭用梭镖刺死。一部分游击武装在艰难的环境中,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群众支持,灵活与敌周旋,沉重打击敌人,保存力量。江左滨湖游击十三大队、长茅岭游击队、杨家湾游击队、皮楚卿游击队、大堰垱团防等游击武装一直红旗不倒、战斗不息,有的坚持5年,有的达7年,战斗到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攻占澧县,红军长征后仍坚持战斗,是捍卫基层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力量。
1931年6、7月间,洪灾泛滥。十三大队截获水道上敌军运输船5艘,用缴获的大批粮食、布匹救济灾民。在第二次截船中,敌军伪装船民潜于仓内,队员靠近敌轮遭敌阻击,龙望富、苏保童、张克金等不幸牺牲。姚运梅腿伤被俘,于1932年2月11日被害。1931年夏,十三大队袭击新洲保安队,救出被捕群众。8月,县府令南三区、东三区的清剿队反复联合“围剿”,战斗中龙明榜、徐进前被捕,旋在县城东门外英勇就义。12月,苏大维率队秘密宿营梅家洲,与突袭的敌人激战,不幸中弹牺牲。为保存实力,余下力量转入地下斗争,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东进向洞庭湖地区发展,一举攻占澧城、津市镇。部分队员准备参加红军、把武器送给红军,在来津途中,被澧县保安队侦悉、围捕,多名队员壮烈牺牲。为保存革命火种,其余队员转入分散活动,成为抗战中的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