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武陵》民风卷 概 述 民风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结晶。常德武陵区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积淀了十分丰富的民风民俗,而且灿烂辉煌。土生土长在武陵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文化,而且一代接一代的口耳传承。这不仅丰富了武陵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还增加了武陵区民众的凝聚力。这种民风民俗不断地形成、扩大和演变,为广大武陵区人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服务提供了正能量。由此可知,武陵区的民风民俗就是一部来自于武陵区人民,传承于武陵区人民,规范于武陵区人民,又蕴涵在武陵区人民群众中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经典。 常德武陵地处湘西的武陵山脉、雪峰山余脉和洞庭湖之滨。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是地球上人类史前文明遗迹最集中,最为神秘的地域之一。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它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民风民俗。从而出现了它的差异性和地域性,使得武陵区民众中的民风民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早在明朝中叶,武陵区依靠水运已经 “黔、蜀、闽、广、江、浙、陕、豫之商毕集”,成为“大江啮城,舳舻帆辑,时相上下,商贾所聚,百货辏集。人语欢声,辄喧午夜”的繁华商业城市。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了常德武陵区一带的民间风俗:“吾郡人多淳朴,少宦情,厥惟旧矣。风气日开,则皆向文绩学,擢巍科、跻朊仕者,项背相望。而应贡、纳例、胥史之流,亦皆争相效用……” 鸦片战争战争以后,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新式教育和文化传播到中国,吹进了常德武陵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常德武陵区以“寄货港”的名义对外开埠,武陵区同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強,人们的视野日益开阔,商贸经济获得发展,武陵新的一些民风民俗开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当时的武陵区一方面在生活上趋向奢靡,一方面产生民主、科学的概念,良风新俗不断呈现。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科学唯物主义,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迷信的习俗绝大部分停止,有些陋习日渐式微,婚丧喜庆习俗正破旧立新,传统的良风美俗得到传承。 《寻味武陵·民风卷》,向你讲述武陵区的别样风韵和风情: 有脍炙人口的常德谣,有武陵城里十二怪等民谣。有牛肉米粉、酱板鸭、钵子菜、穿眼粑粑、蒿子粑粑、煎米茶以及高山街、鸡鹅巷、果行泉、三姑巷、工人文化宫的地方特色民风。还描述了武陵人的男女老少发式演变、交谊舞的演变、黄马褂的演变,以及广场舞在武陵区的兴起和演义。还让你从武陵区里的吆喝中听到不同时期的民生、让你回梦武陵盛夏的凉意和寒冬的暖意、让你去夸耀常德武陵的辣妹子和辣文化等等。通过对近代武陵区的民风民俗盘点,让我们武陵区的民众钩起对本土的优良民风民俗犹新的记忆,以利薪火相传。 常德武陵的许多民风民俗源远流长,它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沉淀。它的婚姻、恋爱、丧葬礼仪,在武陵区里大多已由旧时的奢糜之风朝向简略俭朴之风转变。比如岁时节日、游艺活动,已由旧时的信仰、迷信、禁忌为主要内容,逐步转变为休闲、娱乐、享受和社交为主要内容,许多新的民风民俗正在常德武陵区涌现出来。 《寻味武陵·民风卷》因篇幅有限,不能全面诠译武陵区丰富的民风民俗内涵,只能抛砖引玉讲述近几十年的民风民俗概念,尤其是常德解放前后,在武陵区范围内的一些经典民风民俗。让居住在常德市,特别是武陵区的市民们记住这座城市里的一些渐行渐远的,具有独特的、典型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希望从外地来到常德工作的人,增加对常德武陵区的历史文化深度的了解,并记住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