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98|回复: 8

【原创】年小“月半”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9 16: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鬼节又到高潮了。
      三年前的鬼节,我写的《感慨七月半 》感慨了民间鬼节“七月半”对自己潜移默化的过程。
      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在中国有三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如果加上十月十五和冬至,就有五大鬼节。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禁锢在地狱受苦受难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
      七月的鬼节,家乡又叫亡人节,也叫”月半”,并以“年小月半大”相传至今。即使在极“左”的文革时期,月半的习俗似乎也没有中断过。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十四才结束。初一蘸饭接新亡人,称新亡人回家;初七接老亡人回家。如初一下雨叫新亡人带水,初七下雨则叫老亡人带水,不下雨则预兆秋旱。十四晚上烧纸钱送亡人回去。七月十四这天,比春节还重要,要请亲戚朋友到家过“月半”,尤其是出了嫁的女儿需专门接她们回家。这天的晚饭,类似于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菜肴很丰富。但是,弄的蔬菜有些讲究,不能弄南瓜、茄子、辣椒、豆角,传说南瓜是亡人们的脑袋,茄子是心脏,辣椒是手指,豆角是肠子。还不能炖火锅,因为炖火锅火气大,先祖、亡人拈不上菜等等。摆上饭菜,斟上酒,主人按亲缘关系分别一一称呼亡人们,请其入席,最后一句“三代宗祖,老少亡人”及所有回来的客人都请入席。晚上,在餐厅里、或屋场边给亡人们烧纸钱,一份一份地烧,同时呼唤和交代着亡人。
      《常德民俗志》载:“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初一夜哭,接新亡人回家,早晚设盛馔醮饭。七日夜哭甚哀,以送走新亡人,并接老亡人回家,早晚设盛馔醮饭。至十四日复哭,送走老亡人(因十五日亡灵要参加盂兰会,提前一天)。是日晚,设酒筵祭历代祖先,备冥钱、金银锞、衣服、鞋履、箱笼、屋宇等纸扎之物,其上皆列名单,于夜静时焚烧,称为“烧包”,以打发亡人。原送新亡人时皆如是。另外,烧一批冥钱,其上不写姓名,以打发‘孤魂野鬼’,以免其‘行劫’。此俗本已淡漠,今有所抬头。”
      我在常德城生活三十多年,此俗依然盛行,与两百里以外的老家差不多。每年节至,傍晚至夜静时刻,全城各小区院落、大街小巷、江岸河堤,不时地闪烁着点点星火,与家人团聚多日的老少亡人们,带着丰盛的纸币、元宝、住宅、衣服、保姆和以及现代化的交通信息工具,乘着缭缭香火,悠然地回到他们那个极乐世界去了。其实常德的“烧包”比家乡规范得多,有特制的纸袋,袋上写着名字及其礼物品名数量。并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也写上名字,燃起一炷香、两支蜡烛和一叠钱纸,然后对号入座慢慢地烧掉“封包”。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产。春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一个自己美丽的传说,每一个节日都寄托着一种哀思。
      
      原载《荆楚风》(201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9 16: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产。春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一个自己美丽的传说,每一个节日都寄托着一种哀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9 18: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节日都寄托着一种哀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1 16: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节日都有一个自己美丽的传说,每一个节日都寄托着一种哀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2 21:0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只兴七月半烧包。还有清明挂山。三十(除夕)送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4 12: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半烧纸,尽孝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4 12: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传后教不忘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8-14 14:54:28
燃起一炷香、两支蜡烛和一叠钱纸,然后对号入座慢慢地烧掉“封包”。  寄托着对亲人的哀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6-8-20 1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4 10:12 , Processed in 0.0329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