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长津湖战役,在抗美援朝战史上是十分特殊的一战,我军参战部队为志愿军第9兵团。此战志愿军在东线痛击美军,和西线战场的13兵团等部队遥相呼应,打出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空前大捷,也把敌人赶到三八线以南,完全扭转了之前不利的战场局势。
图片模式
不过第9兵团是提前入朝拉到东线与联合国军作战,比预期入朝时间提前了约3个月,这导致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部队御寒物资不足。9兵团跟第一批入朝参战的第13兵团不一样,原本属于第三野战军建制,前期是用来攻台的部队,而13兵团从四野划拨给东北边防军,作战重心就在中朝边境,两个兵团的准备情况不同,13兵团的冬季作战准备相对更充分。
图片模式
即便如此也不要紧,第9兵团原本有时间在国内添置后勤军需,但前线战事进展很快,为了对付东线战场的美国第十军,不得不提前把国内的9兵团拉到前线。这时候大部分官兵没有做好抵抗严寒的准备,穿着胶底鞋和单薄的军服就扎进了零下三四十度的战场。虽然9兵团在东线打得很英勇,但战后统计显示,冻死冻伤的志愿军官兵竟然超过了3万人,比战场上正面伤亡的减员(不到2万)还要多。到了战役后期美军败逃,获胜的志愿军一方却组织不起有效追击十分遗憾:各军、师减员太大,基本上都丧失战斗能力了。
图片模式
唯一一个真正能够展开追击的师级单位是20军第89师,这支部队创造了长津湖战役中的一个奇迹:全师冻伤的官兵人数不到500人,约占部队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可以说影响不大,仍然能对敌人造成较大杀伤。89师堪称东线战场士兵防护好,作战出色的典范。
图片模式
之所以会比兄弟部队冻伤人数少这么多,主要是因为该师政委王直在部队行经辽宁省时,下令在沈阳停留整补御寒物资,显示出了战争后勤方面的远见和工作灵活性、责任感。而在入朝后还利用棉被等少量缴获品,创造性地制作出包手腕、脚腕和膝盖的棉片,没用多少物料,就有效减少了严寒对战士身体关节部位的损害。后勤工作做到家,应变能力强,是89师在严寒下保持战斗力的原因。
图片模式
但是89师不久后却被撤销番号,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只有作战不力的部队才会被撤编吗?跟89师一起裁撤掉的还有26军的88师,这个师确实延误过战机,表现较差。但是89师不同,89师是受到过志司嘉奖的。之所以被撤销番号,是因为第二次战役后,第9兵团所辖各军从入朝时的每军4师制,改为了3师编成。
图片模式
部队需要整合,20军只好撤掉一个师的番号,在该军所辖4个师中,89师相对资历较浅,便被整合掉了。不过在89师工作表现出色的师政委王直,发展非常好,被升为26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还获得开国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