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集团看似势力大但是外强中干,谋士沉溺于内斗,武将缺乏独当一面的才能而且并不能像曹操的亲友团一样对主公绝对忠心,这种情况下必须得袁绍亲自压阵,利用河北的兵力和装备优势(袁军的铠甲数是曹军的十倍)正面取胜,事实也是袁绍前期分兵作战没有赢过,亲自领兵正面推进反而打赢了。可惜袁绍骨子里还是官宦子弟,缺乏拼劲而且对战局认识不清,乌巢被袭击那晚他应该亲自带兵去换家的。
图片模式
×
袁绍的水平没那么差,曹操实力弱些,但是没有差距太大,军事手段不可能那么简单,能有万全之策。曹操胜利是实力加偶然,袁绍也有很强实力。假如许攸不贪财泄密,曹操没有后路自己拼死截粮,僵持战中坚持到最后,曹操军事才能很强,种种因素,也才勉强打赢,即使打赢也没能力马上歼灭袁绍,直到袁绍死了内乱总共9年灭亡袁绍。
可见袁绍势力强大,其他人2-3年就能被曹操吞并。史书关于袁绍犹豫不决的刻画令人惋惜,很大概率是附会之说,完全把袁绍刻画成一个很不中用的角色,这实在是过于简单化。那些想让袁绍战胜曹操的战略显得头头是道,但是官渡之战输的概率太小了,曹操都觉得险胜,无数人投敌通信,只是刚好输了导致别的战略看起来可靠。
图片模式
×
决定性因素不在袁绍这边,主要是许攸叛逃对战局影响太大,如果不是许攸提供情报和暗号,曹操可能也没法顺利偷袭乌巢断了袁绍粮道,最后战局可能会截然相反,而许攸叛逃是因为他的家人犯法被抓,许攸怕被连坐,与袁绍不听他的建议无关。袁绍不是个独断之人,他不听郭图和沮授的,更可能是有其他谋士提出了折中方案被袁绍采纳了,只不过史书只记载了袁绍不听沮授的劝告,以此希望人们把战败的责任归结于此而已,毕竟史书笔杆子掌握在士人手里,士人记载历史就是希望统治者重视自己。
图片模式
×
袁绍打的界桥之战算代表之作了,能打赢实力强劲的公孙瓒说明他还是有本事的,时局时事变化万千,很难简单以脸谱化方式评判他们,换个时局袁绍也不失为恒温这样的人物,一样年少成名,一样打过胜仗,成名后一样稳重少有激进策略,一样遭过大败而能收拢残兵守成,一样子嗣不算无能却互相倾伐终成人嫁衣。
图片模式
×
官渡之战时,袁绍掌四州之地,曹操也掌四州之地,双方在土地人口经济上实力相当,在政治上曹操碾压袁绍,军力上袁绍有一定的优势。综合上来看,袁曹双方实力大致在一个档次,所以官渡之战不能算做以弱胜强的范例,应该是政治上的优势怎么扭转军事上的劣势的范本。
图片模式
×
在官渡之战爆发之前,袁绍和曹操是盟友,袁绍的敌人在北,公孙瓒和乌桓:曹操的敌人在东,吕布刘备。而曹操的司豫二州是东汉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无论是大河南北,都受到黄巾之乱和军阀混战带来的破坏,所以袁绍的四州之地和曹操的四州之地在经济人口上应该是相当的。官渡之战本质上不光是袁曹的军阀争霸,更是汉朝大将军和司空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抗。
图片模式
×
官渡之战的胜利,是三国三大战役中意义最大的。因为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成为北方霸主,那个时期文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土地就是华北黄河流域。战争就是拼资源,奠定了以后魏国强大的基础,吴国蜀国两国资源加起来都不一定有魏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