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34|回复: 6

毛主席诗词解读0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7 18: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主席诗词解读02
                     
02  《卜算子·咏梅》


【原文】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翻译】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
  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
  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
  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骆宾王诗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2、风雨送春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卜算子词谱简介】
      《卜算子》,词牌名之一,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词谱格律对照】:作者:[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A叶平韵;B叶仄韵。


【平仄】
风雨送春归,
中中中中平句
飞雪迎春到。
中仄平平仄韻
已是悬崖百丈冰,
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犹有花枝俏。
中仄平平仄韻


俏也不争春,
中中中中平句
只把春来报。
中仄平平仄韻
待到山花烂漫时,
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她在丛中笑。
仄仄平平仄韻


【韵字】到、俏、报、笑
第8部 仄声 去声二十号(到、报)
号(号令)帽报导操(操行)盗噪灶奥告(告诉)诰到蹈傲暴(强暴)好(爱好)劳(慰劳)躁造(造就)冒悼倒(颠倒)燥犒靠懊瑁燠耄糙套纛潦耗  
第8部 仄声 去声十八啸 (俏、笑)
啸笑照庙窍妙诏召邵要(重要)曜耀调(音调)钓吊叫眺少(老少)诮料疗潦掉峤徼跳嘹漂镣廖尿肖鞘悄峭哨俏醮燎鹩鹞轿骠票铫  


    【赏析】
  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作者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作者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那时正值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那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作者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该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


说明:毛主席诗词解读系列,由水兵1986编辑(资料来源: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全集网、毛泽东诗词手迹鉴赏(81首)网)、水兵1986撰写部分(对仗、平仄、韵字部分),未经协商原网、原作者本人等同意,不得全部合并出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7 18: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7 19: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毛主席这首词也有怀念,赞美杨开慧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23: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6-8-17 18:39
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 ...

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2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6-8-17 19:14
据说毛主席这首词也有怀念,赞美杨开慧之意。

个人认为:《七律·答友人》 含得比较多一些。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翻译】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
  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
  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
  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
  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
  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
  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
  在我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



【赏析】
      乐天宇的家乡在湖南的九嶷山下,故毛主席称他为“九嶷山人”。他在60年代初带领一个科研小组去九嶷山考察斑竹、香杉等情况。后与李达、周世钊聚会,于是决定送几件九嶷山的纪念品给毛泽东,其中有斑竹、斑竹管毛笔等。乐天宇还署名“九嶷山人”写了一首七言诗《九嶷山颂》“赠呈毛泽东主席案右”。毛泽东收到老朋友们的礼物,分外高兴,欣然提笔写了这首诗相答,所以诗人这首诗的主题是写友谊与爱情,以及对故乡的无尽眷念。
  此诗起首二句就为我们幻化出一个仙女下山的浪漫飘渺的图像。神话传说中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正依傍了清风在飘飘降临。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处。这二行诗也自然让人想到《楚辞》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二行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今天二位仙子又从青山白云之间乘风而下了,她们为何而来?为情而来,为美丽的霞姑而来。接着的二句写仙女的音容面貌,其中也植入了杨开慧烈士,诗人早年的妻子的美丽身影,天上人间神人合一,难以区分。斑竹上凝结了万千晶亮的泪珠,而红霞片片是仙女的衣裙,也象征及比喻为杨开慧的英灵。犹如唐代刘禹锡《潇湘神》一诗的“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一样,诗人毛泽东也在诗中借“斑竹一枝千滴泪”寄托他对杨开慧的绵绵哀思。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永恒的相思啊!诗人对年轻时的爱侣刻骨铭心的相思,正形象地通过斑竹露珠般的泪花渐渐浸透出来。但英烈的牺牲是美好的,是绚丽的,她已幻化为万千红霞飘荡在祖国万里河山之上。
  这首诗整个场景都属湖南,自然所写之情景也立足于湖南。诗人的怀念之情通过最初的四行之后又来到了一个新的画面,这画面不仅令诗人高兴,同时也可以告慰诗人的朋友以及过逝的亲人、爱侣。新中国阵阵汹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浪在洞庭湖畔、橘子洲头翻卷一曲感动天地的颂歌响彻湘江大地。诗人从忆念之情转入对欣欣向荣的祖国的感奋之情。接着最后二行诗人再度缅怀故乡,并激励故乡儿女再织锦绣,再创黎明般的辉煌。其中“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以“寥廓”代“吴越”境界更为扩大,随着这寥廓苍茫的晨景,诗人似乎真的梦回到他芙蓉盛开,朝霞满天的家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9 18: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8: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 发表于 2016-8-19 18:22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诗

我很喜欢毛主席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4 10:03 , Processed in 0.0354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