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东方净土桃花源 作者:永志 (2012年2月22日) 桃花源故事的原型由“武陵人射鹿”演绎为“武陵人捕鱼”后,就从佛教宣传的“戒杀生”变成道教故事了。道教追求的仙境,与世外桃源是相似的,所以就有由韩愈首先发起的围绕《桃花源记》展开的神仙有无的争论。道教在桃花源的传播占统治地位,唐朝是鼎盛时期,一直持续到明朝。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湖广布政司参政兼分巡湖北道使郭显忠,应僧人张定性之请,在桃花山上修建桃川大士山堂,也称大士阁。自此,佛教逐渐在桃花源转为主要地位。 郭显忠在大士山堂竣工时,应邀作《桃川大士山堂记》。文章称“余观察湖北,己酉过桃川”,山僧张定性很会抓机会,向郭募化:“欲作大士像于方丈,为此方祈福!”“大士”就是通常说的观音菩萨。郭显忠赞成这一善举,不仅捐资,而且还指示要把大士山堂建在桃花山的山巅,要求有地方长官亲自负责这项工程。整个工程费时五个月。郭显忠在文章中祝愿:“愿大士大慈悲,以永奠此方千百年。有强暴如秦,四海鼎沸;不庭如苗,五溪云扰,而兵火卒不及焉!俾湖南之北,安养生聚,耕食凿饮,与避秦之民,熙熙恬恬,以长子孙而无忧。此大士公德,而创者之初愿也!”这一祝愿,把出世入世、佛教道教均融为一体。羡慕神仙,是因为世道不太平;若能安养生聚,即为仙境,也是西方净土。 入清,桃花源佛教香火鼎盛。清初就有地方长官支助修缮桃花源寺庙的记载。康熙四年(1655),桃源县令赞助僧人募修桃川古殿。道光二十九年(1849),桃源县令朱元增以桃源洞为古名胜地,非高僧住持不可,礼请德山乾明寺高僧常林为大士阁住持。咸丰八年(1858)和同治六年(1865)两次重修大士阁。民国元年,大士阁毁于火,3年县令杨瑞鳣赞助修梅道人李贯在旧址重建观宇。夏四月告成,矩度复旧有加,题为“桃花观”,更大士山堂为古隐君子之堂,祀奉陶渊明像,佛教在桃花山的主要地位又被道教取代。平心而论,一般来说儒释道在桃花源基本上和平相处,谁也不曾一统天下。此时不仅有渊明祠,从乾隆八年(1743)开始,就出现了书院。同时,巫文化在桃花源也很发达,山上有傩坛,祭祀傩公傩母。 自明万历后期开始,佛教在桃花源占主要地位,与当时常德名士向佛有关系,典型的如龙膺家族,几代人都如此。龙膺和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晚年向佛。龙膺不仅在常德有隐园,功德母庵,还仿效东晋高僧支遁的做法,在桃源水心岩买山居住。他的儿子龙人俨礼佛更早,也更勤,自称“天壤半僧人”,他的弟子髡残还成为一代高僧。崇祯末年,张献忠攻占常德,髡残在“桃源深处”避难三个月,当了一次不知有汉魏的“秦人”。这段生活多他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画有《渔仙溪上图》。 常林是名气比较大的和尚,桃源人,俗姓杨,好读书,因屡试不第而遁入空门的。善诗,士大夫游桃花源,必慕名拜访,与之唱和。他写的《送温文秋学使》诗有“紫芋堪煨供首相,靑钱选不到头陀”句,传诵一时。他写的《和向研秋韵游桃源洞》诗也很著名: 花源石壁长莓苔,小口山前豁朗开。 妙是柴桑陶处士,一官归去复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