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6-6 18:13 编辑
前三十年人生琐忆(14)
蒲城唐陵山 “因山为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特色。这里坐落着大唐五位帝王的陵寝: 1、唐睿宗李旦(662-716)桥陵;2、唐宪宗李纯(778—820)景陵;3、唐穆宗李恒(795—824)光陵; 4、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泰陵;5、唐惠陵(李隆基的大哥李宪的墓地)。
2017年3月30日早上,我在“三连战友微信群”里向战友们请教1970年一段时间部队频繁调防的情况,提干留部队的伍顺福排长作了回忆:“三连是六九年年底从戈壁滩到宝鸡,七0年下半年到蒲城。七0年的新兵是在宝鸡训练的。又是七0年从蒲城转到太白,七一年转到邯郸。我的回忆不一定准确。” 伍排长的回忆有参考价值,纠正了我回忆的一个错误,我忘记了从蒲城到太白的经历。不过,伍排长说1970年下半年到蒲城不准确,应该是1970年春节后,具体时间不记得了,但肯定是在新兵训练结束之后,移防时新兵下连队了,坐卡车走的,到老乡家住宿,离开老乡家,扫地、挑水,新兵特别积极。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们是在蒲城唐陵山听到这一喜讯的,我印象很深。当年没有电视,看不到现场转播,后来看纪录片,发射现场我们太熟悉了,50多米高的龙门吊,我们曾经好奇地攀登过。所以到蒲城的时间应该在1970年4月以前。 唐陵山,当时连首长也知道这个山上埋有唐朝的皇帝,哪一个皇帝谁也说不清楚,况且在当时那个年代谁都不感兴趣。我注意到,进山的道路两旁有华表、石马一类的雕塑,好像很多。后来查资料我知道,这里是唐玄宗的泰陵,位置在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有关资料记载: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隆基谒桥陵至金粟山,见此山有龙盘凤息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泰陵规模浩大,陵内封地方圆达38公里,设置分内外两城,布局酷似京师长安。现存石刻有: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陪葬于泰陵的有元献皇后和内侍高力士。 我们三连调防陕西蒲城,当时笼统的宣传说是建设一座为卫星发射服务的西北天文观测台,因为我们在戈壁滩建设的2号基地的龙门吊及其地下工程就是发射卫星用的,两者属于一个系统。现在我从网上查到的资料这个工程应该就是陕西天文台,筹建于1966年3月,筹建工作由中科院西北分院和上海天文台负责,称“326工程”。1970年12月中科院命名“326工程”,为陕西天文台。我们担负的是土建任务,时间不长。当时在施工现场配合施工的科技人员,大多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来的,有光学方面的科技工作人员,多住在蒲城,离唐陵山不远。在西北,我们是一个营(称中队)单独执行任务,这次到蒲城却仅仅一个连队。我和科技人员中的一对夫妇熟悉,好像都是工程师。一个周末,我和一个战友到蒲城去玩了一次,还曾被接到这对夫妇家里做客。他们虽然怀念南京的生活,但说起蒲城,也说了不少赞美的话。他们说蒲城是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施工的地方叫唐陵山,就是这座山埋葬了唐朝好几位皇帝。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说到“蒲城双塔”,是蒲城县城的最为出名的古迹,南有唐塔,北有宋塔。北塔建造精美,雄伟挺拔,高耸入云,与城内西南方向的慧彻寺诸舍利宝塔遥相呼应,“双塔夜影”是蒲城八景之一。蒲城崇寿寺塔位于蒲城县文庙的后院,俗称“北寺宋塔”。我们做客的朋友家就在北塔附近,推开窗户就能看到。
北寺宝塔,全名崇寿寺诸佛舍利宝塔,简称北塔。 北寺塔位于蒲城县城内北街崇寿寺旧址内,始建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系原崇寿寺舍利宝塔, 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北寺塔塔身雄伟挺拔,与南寺塔遥相对峙,双塔夜影为古蒲城八景之一。
营里的卫生员彭惠太和另外一个同志临时安排到我们连队。或许是水土不合,连队爆发痢疾病,许多战士染病,我也病休了几天。彭惠太是桃源人,湖南老乡,非常照顾,坚持要我多休息几天,巩固治疗。(彭惠太复员后被安排在桃源师范学校当校医,我们时好朋友,有往来。2015年,他不幸患病去世。)病休无聊,我邀一个同样生病的老乡到附近村庄里转悠,和一个放羊的老乡聊天,讨论陕西“几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陕西的老婆花钱买”。老汉给我们说了原因,因为穷,女方父母的本意还是为子女着想。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一个农民,要了好几百元钱的彩礼,为女儿置办嫁妆。小女儿嫁的是城里人,有工作,她没有要女婿家彩礼钱,是因为父母放心,出嫁后生活无忧。家里如果有困难,女婿也主动出手帮助。 病休期间,我还到村里,看了村子里的战备工程地道。地下是另一片天地,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自然让人想起电影《地道战》。我们是私自进入的,没人陪同,爬出地道很费了一番周折。当年,战备思想很强,经常有战士晚上站岗说发现附近山里附近山里有敌特发的信号,蓝光,一闪一闪的,很恐怖,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蒲城人有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惯:喂鸡只吃鸡蛋,不喜欢吃鸡肉,鸡卖得很便宜。刚到蒲城的一段时间,连队不仅食堂烧菜是鸡肉,每个人还发一只烧鸡。鸡肉吃多了,很长一段时间讨厌鸡肉,总感觉有一股鸡粪的味道。流行痢疾,是否与鸡肉吃的太多,有无关系,不得而知。 在蒲城,我担任二班班长,副班长庄大明,桃源人,全班不仅有砌砖的高手,也吃苦耐劳,有拼命三郎的精神。砖墙勾缝,大家嫌常规操作速度太慢,就戴着手套,直接抓着灰浆往墙上抹,然后再用手把墙面擦干净。工程技术人员看到后赞扬我们不怕苦的精神,但也心痛我们,劝我们按常规操作,免得烧伤手。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是文化人。记得好像是第一次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开庆祝会,指导员林松华要讲话,不仅全连指战员参加,还有一部分地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报告是要我起草的,他要求我写得有文采一点,我用了“肃然起敬”这个词。林指导员是1966年西安工程兵学院毕业的,大学文化,学给排水的,对这个词的意思应该理解。但他的武冈话,我们湖南老乡都听不懂。他在念这个词时卡壳了,结结巴巴,引起笑声不断。散会后,不仅战友们如当时还是副排长的徐绍端笑我“肃然起敬”,有一个认识我的地方技术人员也开玩笑喊我“肃然起敬”。于是,我糊涂了,是不是我真的用词不当。
——转自应国斌著《澧沅俊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有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