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22|回复: 6

重上井冈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6 1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2-6-17 11:23 编辑

重上井冈山
                               文/刘小明

    第一次上井冈山只是短暂停歇,而这一次是实实在在的游览和走访。
    近日,夏风习习,我搭乘了上井冈山的旅游客车,开始了老革命根据地的游览。
    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普遍下起了小到中雨。客车在雨雾中穿行,本想看看外面陌生的美丽风景,欣赏不一样的田园风光,但在雨幕下非常模糊甚至看不清,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客车到达井冈山后,在导游的安排下,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黄洋界下茨坪红军南路,依山傍湖的一个斜坡上。沿着庄重严肃的大理石台阶,远远就看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行楷大字。据导游小石介绍,这是1962年春,朱德同志上井冈山时亲笔题写的。
    进入博物馆,严肃厚重的历史氛围迅速显现。迎面一幅巨型雕塑“胜利的起点”,凸现了博物馆的主题,雕塑中以毛泽东、朱德为首,两翼为革命队伍的胜利会师,高度体现了中共在此艰苦斗争、发展壮大的奠基石地位,也充分展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谛。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展厅分为上下两层,面积达8400余平方米。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即高端大气,又民族风味十足。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逐个展厅参观。眼前所见的有当时实物、文件资料,还有特殊制作的视频,无不令人震惊、感叹、佩服。第一展厅中,看到了展柜中的草鞋、棉衣、脸盆、饭碗、棉被、干粮袋等。凝视着那草鞋,那是当年的红军或当地的农民利用本地的稻草编制的,虽然简陋、传统,但当时井冈山红军穿着它,活跃穿行在井冈山地区大小山岗上,依然能用最简陋的武器战胜装备齐全的国民党反动派。还有那当时红军战士穿的棉衣,看到此止不住的眼泪潸然而下,棉衣上的布料已经被多达几十种颜色的旧布块缝补,整体破旧灰暗,灰黑的棉花结块已经外漏,这那能御寒啊?但这件存放的棉衣,正是当年红军战士御寒的衣物。他们凭着为天下穷苦人闹翻身求解放的信念,凭着坚强的意志,熬霜斗雪,铁骨铮铮,战斗在井冈山上。还有那干粮袋、绑腿布、军帽、马灯,虽然极度简陋,但无一不显示着当时红军战士艰苦生活的写照和战斗岁月的原貌。随着参观的前行,我们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看到了当年用的步枪、土炮、自制手榴弹,还有当年地方民兵用的大刀、梭镖、竹签等武器,虽然当年井冈山地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严密封锁,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在当时中共井冈山特委的正确决策下,在当地红军军械部门的指导下,部分红军和当地群众开展了自力更生造武器的活动,一大批简陋的武器应运而生。当地红军战士运用这些武器,巧妙利用当地山岗地形,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看到这些留存的当年简陋武器,仿佛又听到当年的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当年伟人毛泽东现场赋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就很好地说明了当年井冈山地区在非常贫乏简陋的情况下,运用当地军民共同制造的武器,大败敌人的情景,也从此奠定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看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接着又参观了井冈山民俗博物馆。在这里,我们逐一参观了当时的井冈山地区农村农家用的饭碗、水瓢、水缸、火灶、竹篮、灰筛、犁耙、镰刀、风车以及红米、南瓜的标本等。看到这些物品,就联想到当时的红军战士及当地群众,在崇山峻岭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围剿中,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穿着百家衣,住的破旧房,坚强地运行和建设着“红色”根据地,使革命的火种蛰伏了一段时间,通过“长征”的考验,到达陕北延安后终成燎原之势,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征程。在中共的英明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和流血牺牲,终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东亚潺弱之国终于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下午,按照预定游览计划,我们一行游览黄洋界。
    从红军中路出发,向上攀越一个不远的石级台阶,走上约一公里的山道,就到达了黄洋界景区。
    初上黄洋界,看到了一个很大且植被茂盛的平甸地,该地雕塑了井冈山时期我党我军著名的领导人。雕塑材料是用汉白玉或花岗石,造型纯朴、逼真、感人。我们沿着游览路线,逐一进行了参观。
    我们首先在平坝地正北中间位置,发现了毛泽东主席的雕塑。该雕塑采用纯铜制造,上半身像铸造在一块一米见方的花岗石石座上。头部侧向正右前方,头发稍长且向后飘逸,身上穿的旧军衣,贴身穿的当地农民常穿的那种布扣内衣,但显得威武、庄重,在此地一众雕塑像中,显得非常瞩目。井冈山,是毛主席于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暴动后,率部上井冈山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合的地点,也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屈抗争、不畏牺牲、最终建立人民政权的新曙光。平坝地中,还有朱德、陈毅、赖传珠、贺子珍等15位先辈的雕塑。这些雕塑中,有的眉目传神,傲视山川;有的豪情满怀,气吞山河;有的深遂沉思,腹藏韬略;有的满面春风,憧憬未来。就是这群革命先驱,在此地历经磨难,勇斗国民党反动派,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开启了胜利的征程。
    沿着平坝区一路口向上,就到了黄洋界关口。初观黄洋界,其山道也就1.5米宽左右,界口有三颗松树,生长得傲然挺立,虬枝伸展。紧挨松树,有一些不成形的天然大石块,雄居在路口两侧,走到路口向远眺望,群山巍巍此起彼伏,青山耸立逶迤蜿蜒,千万农家修建的二三层小楼,如粒粒珍珠镶嵌在井冈山脚下。此地地势非常险要,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位和作用。当年在井冈山地区发生的第一次到第四次大围剿,就真实地展现了井冈山地区工农红军和当地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誓死如归的铁血风貌。他们吃的红米饭南瓜汤,穿的补丁压补丁的衣服,用最简陋的武器,采取正确和灵活的作战方略,一举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无数次红色革命根据地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此场景真实描述了当年井冈山地区,蒋匪军发动大战前夕,根据地红军和劳苦大众严阵以待,无畏无惧的画面。紧接着,伟人笔锋一转:“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寥寥数笔,就把当年工农红军英勇奋战,万众一心,打得敌人溃不成军,连夜逃遁。黄洋界因此也就成了“英雄界”和“胜利界”。
   站在黄洋界口,俯视井冈群山,细数黄洋界周围地域取得的丰硕战绩,顿觉此界在心目中愈发高大,在中共创业阶段的地位举足轻重。
    随后,我们在导游的引荐下,我们还参观了茨坪、杜鹃山、龙潭、仙人洞等景区,领略了革命老区的风貌和历史事件。
    游览井冈山,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很大。井冈山是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创业的根基,也是走向胜利的起点。遥想当年这里发生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运动,深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光荣,也坚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主席在井岗山雕塑

毛主席在井岗山雕塑

当年井岗山红军红旗雕塑

当年井岗山红军红旗雕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6 14: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6 15: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上井冈山比我们浏览的地方多,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6 15: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参观了茨坪、杜鹃山、龙潭、仙人洞等景区,领略了革命老区的风貌和历史事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6 21:5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7 08: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迎面一幅巨型雕塑“胜利的起点”,凸现了博物馆的主题,雕塑中以毛泽东、朱德为首,两翼为革命队伍的胜利会师,高度体现了中共在此艰苦斗争、发展壮大的奠基石地位,也充分展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 14: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党史学习的好文章!欣赏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29 07:47 , Processed in 0.0426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