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93|回复: 6

远去的水乡墟市竹根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7 09: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根潭位于常德火车站西侧约1公里,如今称为武陵区南坪街道竹根潭社区。它曾是穿紫河水系中的一个大水潭,因其形似竹子的根部,故取名竹根潭。
                 郊外的水乡墟市
   清朝同治元年的《武陵县志》记载:“七里涧(即七里桥)在县北有数源……南经黄土山,东经剑桥,折北经竹根潭,折东至穿紫桥,数水既合。”由此可见,竹根潭是穿紫河水系中一处水汊纵横交错的地方。因而古代这里有座水府庵,供奉分管穿紫河水系的水神。
   清朝和民国时期,竹根潭是连接常德城区与后河(沅江北岸)农村的交通枢纽。它的水路与白马湖、船码头、乌龙港、方家桥、戴家堤、善桥、夹舟子、周口等渡口码头相衔接。陆路与灌溪寺、长岭岗、石板滩一带连结。也是通往湘西、四川、湖北、贵州、云南以远的马帮古道。到了民国7年(1918),冯玉祥将军率部驻守常德时,修建了一条路宽4米的常津大道。道路由小西门(铜锣湾商业广场)经长胜桥、竹根潭、栗木桥、茅里岗、石板滩、湖海坪、弯刀铺入安福县(临澧县)至津市。竹根潭从此成为常德北面水、陆交通的咽喉地之一。
                  清早赶场“哟!哟!”
   从前常德人称墟市为“场”。 称赶墟为“赶场”。 在那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场”是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交换物品、交际亲友和民间作乐的活动场所。竹根潭因每天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自然形成了常德城北郊的一个重要墟市。
   竹根潭是“逢三、六、九的场”,即每月开市九次。早上天刚蒙蒙亮,“三岗、九溶、十八港(即穿紫河水系)”的农夫、村姑、爷爷、奶奶、孩子和“孩子他妈”们,早就坐在平日的采莲船划了过来。竹根潭便很快泊满了大大小小的船。那些搭载小猪猪、小狗狗或大米、柴火的鸡公车(独轮车),被汗流浃背、憨厚朴实的汉子推得车轮“姑喀喀,姨喀喀!”地响。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倌子、老姨妈带着小孙子,提着鸡、鸭、鹅或一篓篓鸡蛋臂挑背扛赶来逛场。虽然路途较远,还要爬坡过挢,但赶场的人个个乐意接受, 他们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
    赶场好像过节似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他们中那些本来就出脱得水灵灵的少女,最让小伙子眼球直直地盯着看。这时候她们穿起过年时才穿的衣服,优雅地划着采莲船,显得格外的靓丽迷人。她们的到来让小伙子们魂不附体,渴望有风流才子唐伯虎三笑姻缘点秋香那样的艳遇,不由得对她们的美貌和风韵连声赞叹,情不自禁地高喊:“哟!哟!”难怪居住在竹根潭的老人们都说:《采莲船》的民间歌舞是有感于竹根潭赶场时的气氛创造出来的。现有“采莲船呀,哟!哟!划过来呀,呀河哟!中间坐的是,呀外子喲!乖妹儿呀,呀河哟!”歌词为证。
                  热闹非凡的“场”
   前来赶场的乡民络绎不绝,场面十分火爆。场上的人群熙熙攘攘,攒动的人头把整个市场堵得水泄不通。各类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应有尽有。这里有竹编的箩筐、斗笠;锅铲、农器具;有布料、绒线、枕头、朩屐、油鞋、草鞋;有香蜡、爆竹、冥钱;有辣椒、萝卜,白菜、芹菜、黄瓜、魚虾、家禽、蛋类、蜂蜜;还有叫卖茶卤蛋和桐子叶粑耙的小贩……这些人员、物质塞满了墟场。谈话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还有动物的嗷叫声,连成了一片。
   只见那:“咚咚锵!咚咚锵!”,放映“西洋镜”的锣鼔声吸引了一群人坐在长板凳上,他们围着一个大木箱子从几个小洞洞聚精会神地往里面看,观赏到一个从来未见过的崭新世界。放“西洋镜”的汉子穿着长衫,带着瓜皮帽,摇头晃脑、敲打着锣鼓,一边放,一边绘声绘色地说唱:“啰啰啰!快瞧瞧!到了上海南京路!”。让乡下人大开了眼界。
   猪、牛、羊、水车、风车、犁、桌椅、板凳等所卖之物,全都插上了用草茎挽个圆圈圏做成的“草标”陈列于市。卖狗的将草标插在狗头上,牵着狗儿沿街转悠,寻找买主。
   从城里挑来的鑲金牙担子,最受男人们的青睐。徜若镶上几颗黄金门牙,跟别人说话时黄澄澄的大金牙就会露出来,说出的话显得特别有底气。镶了大金牙的男人可与戴金戒子、金耳环的女人们一比高下,看看谁最酷。
   大宗的稻谷、大米、棉花、咸干魚、食用油、药材和猪、牛、羊、马也在这里扎堆交易,它们却要有“经纪人”从中“撮合”才能放心地成交。
   江湖游医有的打着赤膊,用大刀拍打着胸部叫卖狗皮膏药。有的摆地摊放置各种中草药,口若悬河地吹嘘:“包治百病,妙手回春!”
   看相算命的先生留着山羊胡须,摇着折纸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胡编瞎说。
   而这时的水府庵香烟缭绕,鞭炮声声。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魚儿满舱”。
   这就是当年竹根潭墟市火爆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赶场归来“哥儿呀依!”
   其它的墟市过了午后就已冷冷清清。而竹根潭的墟市下午仍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只不过市面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这时的墟市喧嚣由高分贝逐渐“无级调速”到低分贝。逛墟市的人远的早点回去,近的再多呆一会。
   茶馆、饭铺里仍聚集三五好友,虽然碟内无菜,壶内无酒,仍谈笑风生,舍不得散席。
   剃头铺里走出来的男人,似乎个个变得神采奕奕,精神焕发。
   一些精明的人,有意思地整天悠转。看准了的东西不急于“下手”,就等到墟尾时捡些便宜货,那怕是回去迟一点,打着灯笼回家也值!
   日落黄昏时,竹根潭风情依然流水悠悠。在那停泊的大小船只上,船家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用各自的声调唱着接客的号子:“到某某渡(渡口码头)去的,上船啰!”。
   那些推着鸡公车赶远路的人,早就备好了小马灯。夜幕降临时,将马灯点燃悬挂在车头上,车儿“姑喀喀!姨喀喀!” 地叫声不停,一路顺风又顺耳。当想起很快就会见到家里的俏媳妇时,不由得哼起“哥儿呀依,妹儿呀依哟!”的小调,终于车儿推进了自家的堂屋里。当卸下称心如意的物品时,全家人都皆大欢喜。难怪如今竹根潭的老人们都有板有眼地说:常德民间舞蹈《车儿灯》,是有感于竹根潭赶场后的实景创造的。其歌词是:“哥儿呀依,妹儿呀依哟,让我的车车推进门来,呀河依河哟……
                       从憧憬到实景
   常德解放后,竹根潭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依然是个热闹的墟市。当时的墟市有许多茶馆、饭铺、杂货店、剃头铺、裁缝铺、肉铺、铁匠铺、酒糟坊,以及卖魚虾的、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竹器的摊位。建国初期的乡公所就设在墟市旁边的张家堆屋。
   1972年,新开的邵花河橫贯竹根潭南北。到了1997年竹根潭被武陵区政府授予“小康村”。2000年新建的竹根潭桥(邵花桥)座落在常德大道上。解放前夕被改为常德县天平乡国民中心小学校的原水府庵,也被改建为竹根潭小学。
   改革开放后,古朴的墟市早已不复存在,升华为现代的时尚的大市场群落。往日只能从“西洋镜”的小洞洞里见到的高楼大厦憧憬,如今这里比比皆是。它们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潮流实景。到如今,竹根潭的地基上建成了新世纪汽车城和新世纪汽配城。四周纷纷建起水果大市场、干货市场、汽车博览中心、居和嘉美家居广场、汇美家居广场、火车站大市场、常德汽车总站和常德火车站,只要这里的人心有多大,竹根潭就能提供多大的发展“舞台”。
   竹根潭墟市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早已远去。成为闻名遐迩的城市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它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它诠释的常德水乡墟市文化仍口耳相传,延续至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7 09: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根潭位于常德火车站西侧约1公里,如今称为武陵区南坪街道竹根潭社区。它曾是穿紫河水系中的一个大水潭,因其形似竹子的根部,故取名竹根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7 12: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7 15: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6: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西河堂,傅启芳,剧终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21: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领略常德墟市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23: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河布衣 发表于 2014-12-20 21:59
拜读佳作,领略常德墟市文化。

谢赞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9:54 , Processed in 0.0339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