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7-11 09:20 编辑
班子带头创新业,村民紧随奔小康 ——石门县子良镇谭村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子良镇谭村,地处石门县北端的大山之中,距县城81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山区贫困村之一。该村由原谭村、毛家河和黄寺湾三村合并而成,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872亩、旱地792亩,林地面积13939亩,水域面积1150亩;下辖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59户1826人,村支两委成员4人,党建联络员1人,中共党员56人,村民代表35人。近年来,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大力帮助下,大胆推行“班子带头创新业,村民紧随奔小康”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年前,谭村还是个非常贫穷的山村。由于开门便是山,地域条件差,创收无门路,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因此,尽管村民常年勤耕苦做,全村农户人均年收入依然不足 元,其中,有 户因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以下,因而被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此,人心思变,不甘贫穷,强化基层治理,创出新的思维,尽快脱贫致富,成了全村村民的强烈愿望。鉴于此,支村两委决心不负全村村民重托大胆开始创新。 脱贫攻坚的号角在祖国大地吹响后,谭村支村两委扛起了创新思维,脱贫攻坚、振兴谭村的大旗。谭村群村村民也不甘落后。他们在支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紧锣密鼓全身心投入到了创新基层治理,努力脱贫致富的洪流之中。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用班子带头增强村民信心。面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致富无门,村民信心不足的严峻局面,2019年,严军辉临危受命担任谭村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新班子组成后,为了带另全村村民为脱贫奔小康奋斗,立即确立了“狠抓队伍建设,增强村民信心”的三大目标:一是牵紧“团结绳”。为了班子团结,新班子成员定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通过强化工作协作实行工作难易的互补以及相互关照;通过民主生活会主动查找不足和协调融洽关系,从而实现互敬互谅互帮和相互激励鞭策。由于措施有力并常抓不懈,因此,村级班子成员的团结得到了空前加强,真正拧成了一股绳。二是掌稳工作“合力舵”。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团结奋战,给全村村民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全村村民脱贫攻坚的由此信心倍增。为了紧紧把握正确的方向,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尤其在环境整治、扫黑除恶等专项工作中,做到了分工有序、责任有量、考核有尺,工作合力和效率迅速提高,并确保了全村各项工作全面整体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行。三是当好村民“服务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路上,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始终将自己定位在村民的“服务员”上。4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行责任到片到户到每个村民,每周登门入户了解村民的家庭情况和具体要求,然后尽力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为他们拓展致富门路。全村村民由此直接受益,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明显加快。 用片区自治优化谭村形象。村里的形象,是一块外引内联的重要招牌。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又是这块招牌的主要内容。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难啃的“骨头”,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全村村民的主体作用共同积极参与才行。然而,谭村近年来村级事务繁多,而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又相对人手不足,因此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加上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欠缺,参与性不强,从而导致村级发展活力不足。为了着眼长远谋发展,更好地创新和推行社会治理,2018年10月,谭村开启了片区自治之路。全村由原来8个小组,按地理区位重新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管辖三四百人,并成立理事会,理事会由2至3人组成,成员由该片离任村干部、退休教师、社会贤达并经村民选举担任。村里实现了村级权力下放,群众参与自治。片区自治的运行,改变了“干部前头干,群众背手看”的困境,营造了“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良好氛围。在支村两委的强力推动下,近年来,该村为了整治好发展环境,共拆除“空心房”61栋,美化了村貌村容;共改造厕所200余座,结束了“厕所靠厨房,苍蝇两头忙”的历史。如今,农户垃圾分类减量,河道垃圾得以清理,垃圾及时清运,一系列的举措,大大提升了村级的整体“颜值”,全村洁白的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溪流穿村而过,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整个谭村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 用村规民约创出文明新风。文明程度,是社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为了创出文明谭村,实现“村民心灵美,社会风气新”,支村两委将村规民约作为“重头戏”打造。但是,要使村规民约不只是一纸空文,而成为全村群众的愿景与约束,必须将村规民约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结合。于是,支村两委充分发挥片区治理的优势,派出理事会成员带着村规民约初稿,挨家挨户听取意见,收集民意。通过连续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谭村村规民约的制定。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讨论,村规民约得到了全村村民的衷心拥护,并在村民代表会议上高票通过。支村两委随即将《谭村村规民约》印刷成册,让村民人手一册,各家各户共同学习遵守。随后,全村村民掀起了“学村规、诵村规、尊村规”的高潮,一个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的活动在谭村全面持续展开,并每年比照《村规民约》,评出“星级卫生户”,同时开展文明评比,评出“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星级文明户”,全村出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屋场,大事不出村庄”的好局面,成为了全市“无上访村”。该村还开展环境卫生“大评小奖”活动,全面落实了村规民约中农户垃圾“户分类、减少量,包装好、及时清”,农户垃圾分类减量,垃圾“不出户、少出户”等规定,农户垃圾随之明显减少,全村垃圾清运由原2天一清运,减少到了7天一清运。村规民约的施行,极大提高了全村文明程度。树典型,倡正能,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生活在由村规民约创出的文明新风之中,村民们倍感幸福。 用产业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由支村两委班子带头增强的信心,用片区自治优化的形象,以村规民约创出的文明新风,给谭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了足够的底气。到2018年底,谭村在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方面突飞猛进,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余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并成为了谭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脱贫攻坚以来,他们又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产业投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强化茶园培管,使全村人均增收达3000多元。村内先后成立了太青茶叶专业合作社、碧香怡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多家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此外,该村还种植油茶450亩,其中大果油茶50亩,人均增收1000余元;养殖石蛙20多亩,每户每年增加分红收益500-1500元;帮助55户贫困户入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每年获收益1600-3000元。与此同时,该村又利用、打造、整合本村独特的太青山“四十八景”、“诗山太青”、奇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底蕴等旅游资源。他们还将茶产业、太青石蛙、太青茶叶等独特的农特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观光资源,吸引了来自湘鄂两省各地游客来谭村旅游。谭村绿色旅游的兴起,在人居环境的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谭村由此正向旅游热点、美丽乡村阔步迈进。 该村经过连续5年、尤其是近3年“班子带头创新业,村民紧随奔小康”实践的锲而不舍地大胆推行,以及全村村民的团结奋斗和不懈努力,谭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人居环境明显优化,投资300万元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0.5万元兴建三格化粪池500多个,投资20多万元,在村主道安装路灯78盏,投资80万元,完善了村级服务平台和文化广场建设;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集体收入由0万元增长5.1万元;村民家庭收入快速提高,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7707元增长至2021年12000余元;全村的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也上升到了 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全部脱贫摘帽。去年转入乡村振兴阶段后,该村的全面工作更是登上了崭新的台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0年,该村村民委员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l “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该村被常德市精神文明办授予“市级文明村”称号。全村各项发展蒸蒸日上,全村村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因此,在连续三年的满意度测评中,全村村民一致给予了支村两委班子高度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