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38 编辑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5) 王船山和黑格尔(之二) 【读书笔记】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美学思想。《天人之际》第305页:作者重述前面第十三章的观点“按主客二分式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源于主客二分式,而源于天人合一。”(第199页)王船山的美学思想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力的论证,说明了审美意识——诗意的超理性特征及其在人之把握天地万物的功能中的崇高地位(第305页)。即王船山所谓“情景一合,自得妙语”。“情景名为二,而实则不可离,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举例:(1)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静影千宫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前诗出自李白《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后“静影千宫里”,见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三:“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静千宫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写作背景:唐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乘隙逃出被安史叛乱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即“行在所”。当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还被任命为左拾遗,之后写了这首诗。“影静”两句诗,是说诗人到凤翔后任左拾遗,身到整肃的朝班,奔波初定,不仅精神顿爽,有如“心苏”,表现出奔窜跋涉后内心的舒坦和欣慰。这也就是张世英先生说的“喜达行在之情”(第305页)。 (2)情中景犹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来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原诗见杜甫《和贾舍人早朝》:“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这里的“景”属于天,即天地万物,“情”属于人。清净不可分离,就是天人合一。如果把“诗成珠玉在挥毫”简单地理解为诗人的痛快之情,而不理解此句诗中有画,“情中含景”,那也不能欣赏杜甫的诗意。 所以,王船山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他批评脱离情的景是“虚景”,脱离景的情是“虚情”。这就是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