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日走进新浪网个人中心,打开久违的新浪博客,才知道博文丢失一半,且这一半也仅登陆才能“孤芳自赏”。博客已经过时,人民网博客、新华网博客两年前说关就关没商量,我的博文全部丢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还得感谢新浪网对网友劳动成果的尊重。从8月15日起,我将尚存于新浪博客、至今未在正扬网发表的博文,陆续迁移到正扬网,游记领先。
我是2007年6月14日注册新浪博客的。 (图片所在新浪网)
2003年12月下旬,我有幸随团考察远程教育工作,途径贵阳、遵义、西安、天水、嘉峪关、敦煌等地,陆续做了四次文字记录。
路过熄烽
凡读过长篇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的人,没有不知道渣滓洞和熄峰集中营的。但真正去过渣滓洞的人可能不多,去熄峰集中营的恐怕就更少了。但我有幸一次公务活动意外地参观了熄烽集中营。
隆冬早晨,阴天,大巴从贵阳市出发去遵义。意外惊喜,此去必经熄烽集中营。行过六十多公里,车在阳郎坝小街后面停下。广场中赫然竖立一尊硕大的石雕纪念碑。从石雕处望过去,荒山野岭上孤独地耸立着座座土灰色的碉堡、漆黑的了望塔。布满铁丝网的高墙下,几座漆黑的哨兵楼依然矗立。半个世纪以前,就是在这块浸透先烈鲜血的土地上,一群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与黑暗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写下了一部部惊天泣地的壮丽诗篇!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捕,囚于南京“军人监狱”。“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命军统将这批特殊囚犯内迁到武汉,转迁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这里秘密关押。息烽集中营是当时军统所设三所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关押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所。军统特务将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称作“小学”,将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称作“中学”,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案情”重大的革命志士从“小学”转囚于“中学”,再进一步转囚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史料证明: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220多人,其中有600多人被杀害和折磨至死。
走进旧址英烈事迹陈列馆,犹如重读一部血与火交织的史册。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我们童年时就已熟悉的英烈的名字,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座特殊的“大学”里: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一家在息烽城南高山之巅的玄天洞内,被单独关八年之久;《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在这里领导着难友们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巾帼英烈张露萍等7名地下党员,1944年被集体杀害在息烽快活岭下,张露萍烈士牺牲时年仅24岁;为人们所熟悉的“小萝卜头”宋振中在襁褓中就随父母一起被捕,在息烽的铁窗中度过了童年。还有罗世文、车耀先、黄显声、马寅初等一大批著名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志士,在黑暗的囚牢和敌人的酷刑面前,英勇不屈,正气浩然。
开始营房参观。
眼前,绿树成荫,曲径通直名心湖。正当我们疑惑之际,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军警休闲娱乐的场所,真正关押囚犯的地方还在后面。我们越走越深,心情越来越沉重,脚步越来越沉重。在一个不大的山坳里,四处散落着不同风格的木质建筑:犯人集中训话的礼堂、特务们开会的中山堂、集中营本部办公楼,还有特务休闲活动的洗心池、篮球场。
而更多的则是的监舍。监舍八栋四十三间。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其中“义斋”为女监狱。整个牢房低矮、潮湿,光线非常暗淡,几十个人的大通铺,离地面只有30多公分。直径20公分多的木头,均匀的围在牢房四周,中间的空隙仅仅只能把胳膊从里面伸出来。
牢狱前,一个四周用木头围成的小木笼,面积只有10多个平方,据说那是让那些经常见不到太阳的囚犯出来透气所用的。不少人由于长时间见不到阳光,出来一晒就晕倒了,军统的人干脆就把他们关在这个小木笼里,随他们晕倒。后来在在囚犯们的强烈抗议下,军统才同意让他们真正出来放放风。
“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虽然军统特务把息烽集中营变成了人间魔窟,但我们在这里却看到了先烈们与特务展开的一幕幕不屈不挠的斗争画面,听到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之歌,我们又一次被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和革命气节震撼。
遗憾的是,我们没来得及参观玄天洞。据介绍。它是深山峡谷中的天然洞穴,洞口成上圆下平的的半圆形,洞顶最高处15米,最宽处54米,进深130米,洞内面积3400平方米。因其地势险要,岩壁陡峭,偏僻难寻,人迹罕至,便于隐藏,成为国民党军统关押“重要”犯人的秘密所在地,1938年10月至1946年7月,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一家曾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被关押了八年。
大巴,拖着沉重的脚步向遵义市行驶,
我想,当年蒋先生选择息烽设立集中营,无非借熄灭革命烽火之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怎么也没有预料到,革命的烽火却越燃越旺,并生生不息,而始做俑者却因此而烟飞灰灭。其实,蒋先生不是不知道,在他建立熄烽集中营的九年前,毛泽东在井冈山就向他衷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瞻仰遵义
遵义,心驰神往多年的地方。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突破乌江天险后,智取遵义。遵义市伟大而神秘。说她伟大,没有哪个城市像她那样仅一次会议,就让一个党、一个军队化险为夷,从此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说她神秘,因为她与“夜郎自大”密不可分,她的一部分是“大夜郎”的属地,而“小夜郎”又在她的境内。
2003年隆冬,上午八时,迎着暖洋洋的朝阳,大巴从贵阳市启程,途中参观熄峰集中营,来到了遵义市的时候,已经下午四点来钟了。
在遵义两天时间,工作之余,我们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地址、遵义会议陈列馆、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毛泽东旧居、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秦邦宪旧居和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和红军山烈士陵园。
至于夜郎探幽,只能来日以待了。
刚住下来,就通知马上参观红军山。兴之所致,疲劳顿消,拔腿跟着大伙出发。我们住的遵义宾馆,就在红军山脚下。红军山实际上名叫小龙山,因红军烈士陵园而名。新中国成立后,遵义人民将将77位红军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这里,同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从桑木桠也移至此。
走进陵园大门,一鼓作气登上几百级石阶。
陵园顶端平台上,矗立着红军烈士纪念碑,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邓小平手迹“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贴金大字镌刻在碑的正面。碑30米多米高,脚宽6米见方。碑顶端的镰刀锤子标志在夕阳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多米,高约3米的大圆环,悬空地面2米。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环内壁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四组汉白玉石浮雕。大圆环东南西北四方分别由老红军、青年红军、赤卫队员和女红军的紫色花岗岩石雕凿头像托着。
拾级而上,只见满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红砂石墓茔掩映在万绿丛中,里面安葬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平同志的骨灰。一座青石圆坟,坟前石碑书“红军坟”三个大字。放眼望去,前临谧静清凌的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远处依稀可见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
第二天上午,在遵义市委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会址在老城子尹路东侧,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中西合璧主楼,檐下悬挂着毛泽东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黑漆金匾。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另一面有“慎笃”二字。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粟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紧挨主楼的跨院纯为木结构四合院,仍漆板粟色。
站在楼上走廊上,了望四围,群山苍翠挺拔,昔日红军二进攻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尽收眼底。
楼上会议室,是一个面差不多四十平方米的长方形屋子。一张板粟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二十把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是当年是出席遵义会议的同志坐的。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与会者共20人。稍微有点党史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遵义会议的。
会议围绕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而展开。首先由秦邦宪(博古)代表中央作《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的报告,周恩来作军事报告,张闻天作批评“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毛泽东作长篇发言,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造成的。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王稼祥在会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张闻天的报告和毛泽东的发言。明确提议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朱德在会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他说:“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遵义会议开了三天,在中央大多数领导人觉悟的基础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左”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恢复了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走出旧址,回首毛泽东手迹,我不禁感慨: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也是毛泽东个人命运的拐点。
读史天水
丝路西出五百里,新城天水古成纪。 伏羲画卦弘天道,女蜗补天救庶黎。 诸葛北伐街亭在,有秦岂忘赢非子? 千年石窟麦积山,万山古树南郭寺。 大地湾里八千年,风流人文俱往矣。 远程教育续新篇,西部明珠谁堪比!
天水和常德一样,一个诗意浓厚、暇想丰富的名字。在历史文化方面,也素以厚重称著。古往今来,从名称到内涵,天水始终和伏羲文化联系在一起。由周易八卦“天一生水”直接衍生出天水之名。人类始祖伏羲和女蜗诞生在这里,秦人发祥在这里。这里还有令人震撼而流连往返的麦积山石窟、大地湾文化遗址,三国古战场等古迹。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据《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天水一带周时称犬丘)。”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自非子“邑之秦”以后,历六世,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壮大,至秦襄公时,秦人的主要势力才东迁至陕西关中一带。在天水,秦人的遗迹不少,秦国早期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甘肃天水一带。
早晨,我们乘大巴从西安出发,约三百公里,下午两点多钟,住进了天水市,宾馆芳名想不起来了,倒是记住了她隔壁的南郭寺。丢下行李,来不及洗嗽,就出门伸展腿脚,无意中发现了南郭寺。于是,一头探进去。惊奇发现,寺院小巧玲珑,历史悠久。中院的“南山古柏”,树龄约2500年,东院之清泉,千秋不竭,享有“灵湫”之誉,西院隋塔民国时倾倒,塔基地宫尚存。诗圣杜甫曾寓此留吟:“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南郭寺因地处天水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南北朝时期。
游兴正浓时,小董招呼了:“出发了!去参观麦积山石窟!”
天水也有石窟?
在天水市委领导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出发了。天水市委的同志告诉我们: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十六国后秦,经北魏、西魏不断开凿,现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七千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再现了当时人们的雕塑、绘画、建筑水平和艺术文化造诣。
东行30 多公里,临近下午四时,到了目的地。麦积山酷似一座麦秸堆,耸立在苍翠的松柏中,山上积雪散布,寒气袭人。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沿着凌空栈道,旋转攀爬。“无限风光在险峰”!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洞窟,低处距山基二三十米,最高达七八十米,地势险要。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日头晒雨淋,大多画壁已经剥蚀殆尽,但是那一窟又一窟未经烧制的泥塑像,既不溃散,也未龟裂,坚如陶像、油光发亮,精湛优美。登上八级,极目远望,四面郁郁葱葱,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
一个多小时后,下得山来,才感到内衣湿透,腿肚酸胀。
离开天水之前的上午,参观了伏羲庙。大巴停在市区西关伏羲路伏羲庙牌楼前,牌楼上江泽民圆浑遒劲的墨宝,向我们昭示这是“羲皇故里”。
临街而建的伏羲庙,坐北朝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以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着的十多座新老建筑物,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大门面阔5间,绿瓦龙吻,质朴典雅。中院后部正中主体建筑先天殿,巍然屹立于院子正北差不多两米高的砖筑月台上。伏羲彩塑巨坐像高大雄伟的殿内,藻井顶棚正中绘太极河洛八卦图,四周等分为六十四格,内刻绘六十四卦图。院内遍布明代古柏,挺拔苍翠,浓荫蔽日。大门内侧东墙角的已树干中空一株古槐,骄傲地向人们展示着唐代的历史。
天水文明史是从伏羲开始的。史载伏羲的诞生地“古成纪”其中心就在天水市境内,并还有大量史籍和众多的羲皇遗迹。在天水,伏羲及其部族,曾经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搏斗中展示过报负,饱尝过艰辛,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造书契、创乐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一切,尽管遥远而遥远,但我似乎听到部落联盟大会上“人文始祖”的慷慨的演说,似乎看到河畔湖泽熊熊不息的篝火。
离开的时候,我们是依依不舍的,公务在身最终还是让我们留下了遗憾,也许是终身的,我们没有来得及去领略和体会“街亭”等三国古战场和“大地湾文化遗址”。
也难怪,“街亭”远在天水市秦城区东北100公里处的秦安县陇城镇。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天水关、收姜维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数家珍的故事,都发生在天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将军张鸽率军西援抗蜀,双方争夺的焦点即街亭。据说,此外在天水的三国遗存还有大门道、诸葛军垒,名将姜维墓冢等遗迹。 再去天水,机会几乎为零!万事古难全。
我们将行走河西走廊,下一站游览嘉峪关。
在雄浑的戈壁大漠之中,嘉峪关以其缜密的结构和壮观威严的气势,闻名与世。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北接内蒙古浩瀚沙漠群,当中形成一条自东南向西北延伸的狭长而平坦地带,积雪融水将这片荒凉之地灌溉出一串串绿洲,成为古往今来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坦途。由于地形狭长和位于黄河以西,故有“河西走廊”之称。明初,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针,为防蒙古和女真的侵扰,大修长城,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建起了嘉峪关。嘉峪关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是古代边防的重要关隘,明长城西端起点,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下午从天水赶到兰州,已近黄昏。在黄河母亲怀抱里依偎了半天,深夜乘上火车,一路西驰。走出嘉峪关车站时,东方已经发白,大漠在隐退的夜幕中羞遮半面。简单早点过后,旅游车仅几分钟就到了停车场。嘉峪关城矗立眼前,激动和亢奋就象桃源热市的温泉,将我们长途颠簸的疲倦和超出想象的寒冷一涤无余,向关城飞奔而去。
却步仰望关城,它伟岸雄峙、昂然屹立,我感慨万千,壮怀激烈。嘉峪关的气概和我的震撼,仅就我的词汇和文笔是不能描绘表达出十分之一的。我只能说,苍茫荒芜的戈壁因这座雄关的伟岸雄峙,顿消乖戾、粗旷的野性;逶迤绵邈的祁连因这座雄关的昂然屹立,矮却三分高傲、壮硕的身躯;空旷古朴的天地更因了这座雄关的伟岸雄峙和昂然屹立,平添诸多寥廓和峥嵘。嘉峪关揽胜
走进嘉峪关城,徜徉在城楼上,我突然感觉自己对嘉峪关的了解和感知是何等苍白,何等的幼稚。嘉峪关的规模和气势,仅凭我阅读古诗文和游历经验是不能体会和形容的。
嘉峪关象迷宫一般,城中有城,楼宇相连,古老的建筑艺术,完美的防御体系,令人叹为观止。关城整个建筑为正方形,呈梯形状分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大部分组成。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整个关楼呈东西中轴线分布,城西的柔远门与城东的光化门、嘉峪关楼均修筑在500平方米的土筑城台之上,为三层三檐木结构,飞阔凌空,遥相对峙,雕梁画栋,彩绘耀眼,斗拱重叠,飞檐凌空,整个关城环环相套,颇为壮观,给人一种固若金汤的感觉。
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
伫立在关门楼顶,面迎沙漠厉风,极目西眺,朝阳东升,早晨的戈壁一望无际,那一层熟稔了的灰黄,由浑而亮,大漠茫茫,雪山皑皑,祁连南望,长城在戈壁瀚海上似游龙向东漂浮,若断若续,若隐若现,怎不令我胸臆激荡:
金戈铁马的狼烟,回归于一节节沙土绵延的长城,隐藏着千百万生命血染的故事,在大漠深处站成历史的重量。一种征服的快乐,穿越秦汉明月和唐宋诗魂,踏着悲怆壮阔的意境,灼红游人的双眸。
纯粹的天空下,历史与英雄一齐随漠风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