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9:30 编辑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14) 海德格尔与道家(“迫生”寻源) 【读书笔记】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 杂家名著。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按 最近读张世英的《天人之际》,是一部中西哲学史对照研究的专著。第二十五章“海德格尔与道家”,说道家的“以物累形”相当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沉沦”。人生在世,不得不与人和物打交道,这种状况就叫“沉沦”;有“沉沦”,则有“操心”。这在道家叫“以物累形”,在《吕氏春秋》,叫做“迫生”。我喜欢追根究源,于是有了有这篇读书笔记。
【原文】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译文】子华子说:“全生是最上等,亏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生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谓尊生,说的就是全生。所谓全生,是指六欲都能得适宜。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有部分得到适宜。生命受到亏损,生命的天性就会削弱,生命亏损得越厉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厉害。所谓死,是指没有办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来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没有一样得到适宜,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们十分厌恶的东西。屈服属于这一类,耻辱属于这一类。在耻辱当中没有比不义更大的了。所以,行不义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构成迫生的不仅仅是不义,所以说,迫生不如死。
【鉴赏】作者主张“贵生”和“尊生”,是在“全生”的意义上说的。贯穿全文的旨意是“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文章提出,所谓“全生”,意为“六欲皆得其宜”。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之欲,包括了人的感官之欲和精神追求,只有在这两方面个人都获得适当的满足,都符合自我对于有尊严的生活的要求,即合于华子学派的“义”的准则,这才可以说是“全生”。文章将人的生存状态分成四种,其主要意图是强调“迫生”是最低下、最要不得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低于“全生”,低于“亏生”,甚至连死都不如。所谓“迫生”,指六欲皆不得其宜,都为自我所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接受,只能屈服于内外的压力,在屈辱中生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亡还能使人们再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最厌恶的东西,“迫生”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可见是一种最痛苦的人生。文章对“迫生”的状态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反映了华子学派对于使人性受到严重摧残、扭曲、异化的现实政治生活的极度厌恶,以及他们对有尊严、自由自在的人生的热切期望。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