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97|回复: 5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15): 海德格尔与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 17: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46 编辑

读张世英著《天人之际》(15)
海德格尔与道家
【读书笔记】

174207vmqrcqt5phzhvl2r.jpg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
它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
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道家的“以物累形”与海德格尔的“沉沦”
    1、海德格尔把下面的情况叫做“沉沦”,即:人生在世,总得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此乃人生之必然,也可以说是人所不可避免的“原罪”,人之为人,离不开这种“原罪”,无此“原罪”则不成其为人。(p387)
    (1)由于“人”或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世中存在”,所以“沉沦”是必然的,故可称为“必然的沉沦”。
    (2)“沉沦”则有操心,所以“操心”是“人生在世”的基本状态和最实际的状态。
    (3)面对这种情景,人不外采取两种态度:一是“获得自己本身”,即不甘从俗,不甘沉沦,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叫做“为己”;二是“丧失自己本身”,即自甘从俗,自甘沉沦,叫做“为人”。
    2、中国哲学道家和杨朱学派把“沉沦”或“操心”,称作“以物累形”或“迫生”。“迫生”见《吕氏春秋·贵生》“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3、“为人”与“为己”是两种不同的治学态度,也是两种不同的做人态度。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海德格尔与道家都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己而不是“丧己”。(p388
    4、中国哲学史上道家及其先驱杨朱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1)杨朱“为我”,不是为一己之私,实际上是要“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老子“贵身”和“贵生轻利”,其用意也是要人选择“为己”。
(2)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继承道家哲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5、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既然是“在世界中存在”,那么,人就可以说是必然地被抛入一种入世状态之中,而人在这种状态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要按照一种外在的标准和非本己的意志行事……这种“沉沦”的状态是“非本真状态”;反之,摆脱“沉沦”,不受“他人的”束缚,就是返回“本真状态”。
    二、道家的“复归于婴儿”与海德格尔的“复归于本真”
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累形”?怎样才能做到不“沉沦”?
    1、海德格尔:主张超出主客关系。“认识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最切近我们的交往方式并非纯觉知的认识,而是操作着的、使用着的操心,操心有它自己的‘认识’。现象学首先问的就是在这种操心中照面存在者的存在。”
     (1)主客二分关系是万物与我对立为二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或“此在”并无实体性,人只是一个无,是万物展露或显示自己的地方。“无”就是“本真状态”,“本真状态”并不是脱离实物,逃避事物,而只是一种对事物的态度,对生活的境界。处于“本真状态”叫做“畏”,“畏”不是思想,而是一种情态。“理论思维不能把握的‘本真’状态,在‘畏’中被把握了。”(p394)
    (2)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达到本真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到达临死之前,只有对死的领悟。面临死神,人才能领悟“本真”、“本己”,才能解除与他人、一般人的纠缠。死又区分“怕死”和“畏死”:“怕死”是“一种随便的、偶然的‘软弱情绪’”畏死是“此在的基本心态,它展开了此在作为被抛向其终结的存在而生存的状态。”
    (3)晚期的海德格尔不再大谈“死”,特别着重对“思”和“诗”的分析。(p396)自柏拉图以来,思维似乎就只是指知识,失去了“思”的真正含义。主张用“诗”来拯救“思”。借荷尔德林的口说:“诗,这是人的一切活动中最纯真的”。
    2、老子关于“复归于婴儿”的哲学思想与海德格尔“复归于本真”的思想颇多相近之处。
    (1)老子的“绝圣弃智”,确实有“使民无知”的愚民思想,但他毕竟看到了知识使人“不知止”亦即“为学日益”特点和缺点。在这点上与海德格尔有相似之处 认为有比知识更高者在。海德格尔认为知识不能使人达到“本真状态”,需要对“死”的领悟和“思的诗”。老子认为要把握“道”,也不能靠知识,是无穷追求知识是不行的。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也是这个意思。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婴儿”。这就是要人们超出无涯的知识,通过修养,复归于婴儿的无知状态。
    (2)关于达到最高境界的途经,老子和海德格尔虽然都同样认为不能靠知识,但正面的主张却又不完全相同,海德格尔主张靠对死的领悟或思的诗,老子则主张靠“玄览”(p398)。
    (3)后期的海德格尔的哲学颇像中国魏晋时期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玄学家王弼(226—249)提出的“言不尽意”论,王弼主张“得意忘言”,“得意忘筌”。
    三、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与老庄的形而上的“道”
    (1)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的解放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但严格讲来,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反对旧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他关于‘此在的理论,关于‘个体化’的理论,使人的自由本质又一次得到解放,标志着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人的本质的新近一次解放斗争的真正开端,表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p402)海德尔的“个体化”的理论同黑格尔专门着重人的共同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论是针锋相对的。(p403)
    (2)老庄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有着极其重大的区别。老庄所讲的“道”是“常道”,都是超验的普遍永恒的东西。可见老庄的“道”,基本上是海德格尔作为一个现代西方哲学家反对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
    (3)抹杀两者差异的观点是错误的。(p404—405)

f8cb5da08c56eeaa874a0fa01c16f6d2.jpeg
老庄道学和魏晋玄学一脉相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18:3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此帖,长知识,为您点赞。

mmexporte6b9a4e29e130bdf4e5d4b6e99d1d9ae_1662114703067.jpe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18: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18: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法得法,欣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20:5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mmexport01e929ddfabe5325277034932accd7cb_1662123057519.jpeg
mmexport80ac3303dca56eea585a3a28bc0c6043_1662123054974.jpeg
mmexport64001d9982c08dac4c8216f933befeca_1662123051743.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21: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7:35 , Processed in 0.0362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