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06|回复: 4

【博客搬家】踏歌丝路品石窟——蒙鲁豫十日行(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9 10: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踏歌丝路品石窟
——蒙鲁豫十日行(下)
(原图片锁在新浪网)
2008年8月

       2008年8月上旬,市政协农业产业化学习考察组专赴内蒙、山东、河南三省(区)学习考察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考察组先后实地参观了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蒙牛乳业集团公司、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河南双汇集团公司、三全食品公司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就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企业负责人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
     考察结束后,考察组撰写了《蒙鲁豫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我多次留下了文字,本文是《蒙鲁豫十日》的下篇。

      考察团踏上丝路,深夜歇脚洛阳,我有幸再次游览龙门石窟。一九九六年六月,我随西洞庭农场改革发展考察团途经龙门石窟。2003年12月又游览了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那些异彩纷呈、风格迥然的石窟,沉积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千年人文精神以及旷世的精湛艺术。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一次又一次地被折服。我没有理由拒绝这些文字。所以,在纪录龙门石窟的同时,也不得不追记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由丝绸之路传播的佛教文化,为石窟在西域、中原的出现、发展、成熟提供了最初的契机。由西域至中国腹地的丝路终点,可寻大量的佛教遗迹,特别是那历经沧桑的一座座石窟,像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千年古道上,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所谓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物之一。在开凿的洞窟中陈示佛教雕刻、彩塑或壁画。石窟原是印度僧侣们开凿的一种佛教建筑,实际上是僧房,是教徒们集会、诵经、修行的地方。我国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开凿的,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中国最早凿建石窟的是今新疆地区,有可能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续凿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风才逐渐停息下来。现存石窟寺的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达云南、四川。其最重要者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龙门:鬼斧神工的石雕

      第二天,乘天气凉爽,大清早就到了龙门停车场。今非昔比,进入口必经的场地、耗费的时间和程序,是十二年前不敢想象的。
     洛阳城南行六公里,又见两山对峙,河水穿流不息。东西两岸山崖峭壁上,石窟星罗棋布,密如蜂房,气势恢弘。和十二年前相比,尽管西山游路依旧,但迎风招展的导游旗帜,和即景的文字说明,却极大地提高了品位,既为游人提供极大方便,也为宣传这种珍希文化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从导游那清脆悦耳的导说中,我们即便得知: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在长达一公里的石窟遗存中,有窟龛2300余座,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的。佛像最大高达17米多,最小仅2厘米。
      首先走进潜溪寺。 如云般游人,顶礼膜拜,竟相留影。
     潜溪寺就是雕凿的一个石窟,因当时凿雕时地下溪流不断而得名。石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端坐在须弥台中央的阿弥陀佛,面颐丰满,胸部隆起,神情睿智,静穆慈祥。迦叶和阿难分立左右。他们旁边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洞内前侧两壁各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身披销甲。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潜如云般游人,顶礼膜拜,竟相留影。我面对西方三圣,虔诚三拜,并将身影定格在佛祖身边。
    接下来是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由三个朝代先后雕刻成,历时24年,别开生面。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仅用工就达到80万个。比起潜溪寺来,宾阳中洞独具特色。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的中央雕刻着莲花宝盖,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衣带飘舞,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尤其是这里的释迦牟尼体形与潜溪寺恰好相反,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
      在佛教的魅力和雕刻艺术的感染中,我们似乎忘记自我,万佛洞、莲花洞在不知不觉地丢在脑后,驻足处才知是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它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那,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大佛像雍荣华贵,仪态万方,浓密的螺形发髻松松地盘在头顶,轻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匀称丰腴的身体上,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她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显得那样的温柔、典雅、优美。奉先寺破天荒地将佛像以女替男,据说是仿女皇武则天面容所造,还被今人誉为“东方维纳斯”或“东方雅典娜”。
     放眼龙门大桥那边,掩映在翠绿中的石窟和寺庙,依稀可现,但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去欣赏、赞美它的美伦美涣。
      仅到此为止,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古代的雕刻设计艺术家们,在坚固倔强的悬崖峭壁上,靠着极其简单的锤凿,创造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佛教文化,真乃巧夺天工,神工鬼斧;难怪古今中外游人千百年来接踵而至,顶礼膜拜,经久不息。
     我更感叹佛教文化的神奇和魅力,一个异国宗教,却能跨越时空,坚毅地跋涉丝路,穿过沙漠,走进中原,凿山掘洞,雕佛传教,在大自然中永生,与异国信众共存。

莫高:巧夺天工的壁画

     七年前年的严冬,清晨走出嘉峪关火车站,万道血红的朝霞,在凛冽的寒风中,就象万条挥舞的马鞭。
     我们马不停蹄地一路前行,穿过几百里沙漠,走进一片绿洲,绿洲中惊现一座紫红的山峦。长长的栈道盘旋委蛇在崖壁上,将大小不一的蜂窝般的石窟分隔五层,又连成整体。懒洋洋的太阳溜到了西山,刺面袭骨的寒风赶走了惺忪倦眼,眼前的雄壮奇观,给我们接连几个激灵,几股暖流渐渐透彻全身。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近乎点缀的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汇集地。假如没有丝绸之路,没有丝路缘起的莫高窟,恐怕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敦煌姓甚名谁。
      敦煌的机遇是天赐的。
      女导游口腾热气,解说词随热气频频发出——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莫高窟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凿,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其实,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个故事:公元366年,僧人乐尊云游至鸣沙山脚下。此时,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千万尊佛在金光中时隐时现。虔诚修行的乐尊误将矿物质的光学反应当成佛光,认为此地就是佛祖圣地,并为之感动。于是驻足此地拜佛修行,并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莫高窟和龙门石窟比起来,各有千秋。龙门石窟以鬼斧神工的石雕而称著于世,而莫高窟却以巧夺天工的塑像和精美绝伦的壁画而名震中外。壁画中的的那些尊像、经变、神怪、山川、动物、装饰、佛史,还有供养人画像,无不微妙惟妙惟肖,绚丽多彩。塑像中佛陀、菩萨、天王、僧人、天兽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让人留恋往返。
     由于我们姗姗来迟,暮色逐渐苍茫,只得惜别莫高窟,驱车敦煌城。在温暖的被窝里,二十多公里外的莫高窟壮景似乎就在眼前。显然,我又一次被独具特色的莫高窟佛教文化而震撼。纵然有千言万语,但在名人面前,岂敢妄语,就借用余秋雨先生的这段话结束本文吧——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麦积山:独具匠心的泥塑

       其实,在游览莫高窟的前天,我们就参观了麦积山石窟。
      严冬的早晨,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沿着古道奔驰三百公里,下午两点多钟,我们住进了天水市。
      在天水市委领导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出发了。天水市委的同志告诉我们: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十六国后秦,经北魏、西魏不断开凿,现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七千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再现了当时人们的雕塑、绘画、建筑水平和艺术文化造诣。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水市,麦积山石窟文化只是一串历史文化珍珠中最璀璨的一颗,这里是人类始祖伏羲和女蜗诞生地,是秦人的发祥地,还有大地湾文化遗址和三国古战场街亭等著名古迹。
     东行30 多公里,临近下午四时,到了目的地。麦积山酷似一座麦秸堆,耸立在苍翠的松柏中,山上积雪散布,寒气袭人。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沿着凌空栈道,旋转攀爬。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洞窟,低处距山基二三十米,最高达七八十米,地势险要。经过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日头晒,大多画壁已经剥蚀殆尽,但是那一窟又一窟未经烧制的泥塑像,既不溃散,也未龟裂,坚如陶像,油光发亮,精湛优美。登上第八级,极目远望,四面郁郁葱葱,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
     石窟开建于公元384年,比龙门石窟早109年,比敦煌迟14年。和莫窟、龙窟比较,险峻和泥塑是麦积山石窟的独特风光。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全靠架设在悬崖壁上的凌空栈道通行,攀登在蜿蜒曲折的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上,不禁惊心动魄。难怪古人云:“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精美的泥塑,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又一特色。虽然敦煌也是泥塑,但它的强项似乎还是壁画。由于麦积山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佛像都是泥塑彩妆。这里的泥塑有突出墙面的高浮塑,有离开墙面的圆塑,还有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塑像最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离地面五十多米的悬崖峭壁上的七佛阁,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石窟。并排七间大佛阁,四十二尊泥塑大菩萨,形态逼真,表情丰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传说当年李允信想用石头来雕刻这些菩萨,但最终又选用了泥土,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呢。
      关于泥塑,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正好作为全文的结尾。
      相传,北周时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是个大贪官。为了悼念其父亡,他不惜动用数万人工和数万钱财,在麦积山东崖上开凿石窟,并下令用完整的大石来雕刻整佛。从千里之外采运石头,运达山顶,何其艰难。大和尚请求佛祖,佛指示:“佛来自西方净土,泥塑即可。”李允信不相信,开道场亲自求教佛祖。佛祖当然生气,训斥道:“我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你为父超度亡灵,也要适可而止,切忌为所欲为,劳民伤财!佛生西方净土,净土塑身即可!”李允信仍不甘心,反问道:“那为何龙门和云岗的佛像都是石雕?” 佛祖解释说:“佛自西方来时,所带净土已在敦煌莫高窟用去大半,剩下的用在麦积山。因此,龙门和云岗只能用石头代替了。”
     这个故事把泥塑佛像抬高了好几个档次,泥塑用的是佛赐的净土,是境外产品;石雕是因地制宜的地方产品。于是,莫高窟和麦积山的佛和菩萨也就似乎扬(洋)眉吐(土)气了。我想,龙门石窟和云岗石窟里的佛和菩萨们一定会宽大为怀的,至少龙门如此。
     至于云岗石窟如何精彩,有待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9 12:0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会长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19 17: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面的麦积山,我倒是没有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4: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2-9-19 17:12
这里面的麦积山,我倒是没有去过。

谢谢鼓励1
云门石窟后来也看了。这是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4: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同修 发表于 2022-9-19 12:02
为老師会长佳作点赞!

谢谢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14:10 , Processed in 0.0354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