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22|回复: 4

早晨读书 成语:耳濡目染(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8 11: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28 16:05 编辑

早晨读书(16)
成语:耳濡目染

111414j6jvzvjv6vv7wlln.jpg
宰相故里(河南偃师)

    按 读刘禹锡作于朗州的七古诗《伤秦姝行》。“秦姝”,善于弹筝的歌女,被刘禹锡的同事朋友纳为姬,请“国工”培养,不幸“艺工而夭”。不久写了一首悼亡诗送给刘禹锡,尽管没有说悼亡的是谁,但刘禹锡心里明白。刘禹锡深为朋友惋惜:“惜其有良伎,获所从而不克久,仍为伤词 ,以贻开士。”开士,即房启,刘禹锡的朋友。不幸,没多久,房启也去世了,韩愈和房启也是朋友,为房启写墓志,文中还引出成语“耳濡目染”。

111608p8xai8kxn9m2xxmj.jpg
“长安二月花满城,插花女儿弄银筝”
——刘禹锡《伤秦姝行》

简释】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沾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耳染,不学以能。”擩,读作rǔ,染的意思。方言有插,塞进的意思。 另:宋朱熹《与汪尚书》有变通:“耳濡目染, 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从此,“目濡耳染”变成了“耳濡目染”,更为大家熟悉。
    韩愈简述了房启( 757-815 )的一生和为人,房启,河南人。曾祖父房融(?—705),祖父房琯(697-763),父子相继任宰相。父亲房乘,官至秘书少监,死后赠太子詹事,房启从小就受到仕族的熏陶,一言一行,都严守典训。他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因为耳经常听到、眼经常看到为官之道,所以他没有经过专门学习、训练,也能做好官职之内的事。房启一开始是任凤翔府参军,当时年纪很轻,老百姓和官吏们看见他,都说:“不愧是房太尉的子孙啊!”没有人敢拿事来捉弄他,转任同州澄城县丞后,房公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举止得体,同僚们都很震惊,非常佩服他。房启在政治上附王叔文,因而由容州刺史贬为虔州长史,死于元和七年(812)。

韩愈.jpg
韩愈(768年-824)
成语寓意
    房启从小就受到仕族的熏陶,并没有经过专门学习、训练,却也能够做好官职分内的事,可见环境对人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在环境中耳濡目染,这种影响往往是无形的,因此对于环境的选择及所接触的人就不能不慎重。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取决于个人自身的一言一行,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与有仁义道德的人相处在一起,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太可能养成仁德的情操,甚至会受到不好的负面影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个人居住的环境,重视对周围朋友的选择。
    附 房启简历房启( 757-815 ),字开士,河南(今河南偃师)人,房琯之孙,柳宗元父执。善清言,以荫补凤翔参军事,转同州澄城丞,建中元年入岭南黜陟使卫晏幕,后为昭应主簿。贞元初随裴胄在湖南观察使、江西观察使幕府,入为虞部员外郎,迁万年令。贞元末以附于王叔文,任容管经略使,元和八年改桂管观察使,封清河郡公,七月贬太仆少卿,未至,再贬虔州长史,元和十年卒。

刘禹锡:诗情上碧霄.jpg
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8 16: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人来说,“耳濡目染”地潜移默化最起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8 16:1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8 2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9 09: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耳濡目染:     濡:沾湿;染:沾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01:21 , Processed in 0.0358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