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10-12 16:54 编辑
刘禹锡在朗州的故事之三 哭吕衡州
吕温(772—811)
“吕衡州”,即吕温(772—811),唐宪宗元和六年八月死于衡州刺史任上。被贬朗州的刘禹锡闻讯后,不胜悲哀,写了悼念文章,全题是《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柳宗元有和诗,题目是《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刘禹锡、柳宗元和吕温三人都参加永贞革新,特别受王叔文的赏识,是战友,政治情趣相投;永贞革新失败后,三人都受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打击。
(一) 元和六年(811)八月,柳宗元、吕温和刘禹锡三个人都在湖南,分别是永州、衡阳和常德(朗州),从南到北。刘禹锡和柳宗元流传下来的两首吊唁诗谁在前,谁在后,现在不清楚了。刘禹锡称自己“方谪居”,实际上他到常德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无非突出“谪居”而已。不难想象,刘禹锡“哭吕衡州”诗,就是听到吕温去世的噩耗后写的,表现的是自己深切悲痛的心情: 要离(yāo lí),春秋时期吴国人,著名刺客。据《吴越春秋》所载,吴王阖闾在即位后第二年(前513年)派遣要离成功地刺杀了庆忌,吴王要奖赏他,他说刺杀庆忌的目的只是为民除害,拔剑自刎。“朔方徙岁行当满”,朔方,汉郡名,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徙,迁徙,指蔡邕和蔡质蒙冤流放。到第二年遇大赦,朝廷宽宥蔡邕,“还本郡”。“行当满”,说明当时朝廷有宽恕刘柳等人的议论,燃起了希望。但刘禹锡想到的却是,如果有那么一天,他要帮助让吕温“归祔先茔”,因为现在还只是“稿葬江陵之野”,为他再立碑,是为“第二碑”。全诗的意思是: 一夜西风吹凋了玉芝,老百姓绝望,文士们伤悲。 你徒然怀抱治世安民的才略,如同做父母的没有等到男婚女嫁之时。 你的满箱遗稿,将留给太史珍藏;你在异乡的孤坟,紧靠侠士要离。 蔡邕流放朔方,终归有到头之日, 那时,我将为你重新撰刻一块丰碑! 柳宗元诗《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刘二十八”,指刘禹锡。“江陵李、元”,李,李景俭,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谏议大夫,贞元末,韦执谊、王叔文在太子东宫执事,对他颇重视。李纯即位,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被贬,李景俭因为守丧未遭波及。元,即元稹(779—831)。元龙:陈元龙,曾帮助曹操打败吕布,被任为广陵太守,封伏波将军,死时仅三十九岁。后来刘备同许汜(sì)在荆州与刘表一起议论天下英雄时,非常推崇陈元龙的“文武胆志”。陈元龙中年夭折,吕温死时年仅四十岁,与陈元龙相似。翻译成白话文: 才华出众的吕温逝世了,好似南岳新近倒塌了天柱峰, 我们这些遭遇不幸的朋友相逢在一起,谈到他的死就会感伤涕泣。 时局只许吕温留下一些诗文,而不让他在政治上留下不朽的功名。 吕温贫困,死后仅留下宽约三亩的室内空空的院落, 连棺材还寄在异乡,无力迁回故土。 遥想你们在江陵谈论天下人物时,一定会深夜不寐地思念着吕温, 就像当年刘备、许汜等人推崇陈元龙一样。 (二) 元和三年(808年)秋,吕温因与御史中丞窦群、监察御史羊士谔等弹劾宰相李吉甫勾结术士惑乱朝政,被贬为道州刺史。五年(810年),又徙衡州。虽然不见他与同在湖南的刘禹锡、柳宗元谋面,但三人联系不断。安乡处士段弘古是他们之间的纽带。段弘古首先是刘禹锡的朋友,通过他与永贞革新的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见于吕温著作的有吕温在道州写的《送段九秀才归澧州》:“湘南孤白芷,幽托在清浔。岂有馨香发,空劳知处深。摧贤路已隔,赈乏力不任。惭我一言分,贞君千里心。寸义薄联组,片诚敌兼金。方期践冰雪,无使弱思侵。”吕温改任衡州刺史后,吕温有《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和《答段九秀才》两首诗。吕温去世,段弘古虽然没有流传下来纪念性诗文,但从柳宗元写的《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诗,段弘古保留吕温书迹,悲痛之深可以想见: 吕温调衡州刺史期间,即他去世之前,刘禹锡和他有诗文酬答,时隔一千多年的今天,流传下来的至少有两首。一首是《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因而戏和》,一首是《送李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吕衡州》。这两首诗都是刘禹锡于元和五年末、六年初在朗州创作的,也就是吕温去世前夕啊! 幸喜刘禹锡和吕温两位朋友调侃唱和的诗都流传下来了。先看吕温的诗《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刘连州窦夔州”,就是刘禹锡和窦常,“职衔”有误。五言律诗: 朱邑何为者,桐乡有古祠。 我心常所慕,二郡老人知。 朱邑(?―公元前61年),字仲卿,庐江舒县(今安徽西南)人 ,西汉官员。初任桐乡(今安徽桐城)啬(sè)夫,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汉昭帝时,被举荐担任大司农丞。汉宣帝时,升任北海太守。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政绩、品行第一,入任大司农,成为朝廷重臣。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朱邑去世。安葬在桐乡(今安徽省桐城县)城西。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朱司农墓》诗云:“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二郡:指道、衡二州(郡),吕温先后在这里任职,熟悉吕温的“老人”都能知道吕温的施政和政绩。
刘禹锡《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因而戏和》诗: 文苑振金声,循良冠百城。 不知今史氏,何处列君名。
文苑,犹文坛。《后汉书》有《文苑列传》。金声,编钟之声。振金声,谓声名远播。循良,即像朱邑一样的官吏,遵礼守法而有治绩。冠百城:治绩为各县之冠。史氏:史官。史官为难,将来不知把吕温列入史书的何传之中,言下之意,吕温各方面成绩都很突出。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记》:吕君“始以文学震三川,三川守以为贡士之冠,名声四驰,速如羽檄”,及贬为道州刺史,亦“以政闻”。所以,刘禹锡的诗说这些将使史官为难。名为“戏和”,却是事实! 另,《送李策还湖南》诗,是一首五言古长诗,诗的后面部分有大段文字涉及吕温任道州、衡州刺史的事情,“复有衡山守,本自云龙庭”,吕温本来自朝廷;“隼旟辞潇水,居者皆涕零”,是说吕温调离道州,老百姓依依不舍。“尝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贤人在其下,仿像疑蓬瀛。君行历郡斋,大袂拂双旌。”祝融峰,衡阳的风景名胜;禹铭,禹碑,记录大禹治水的事迹。双旌,成对的旗幡,唐代刺史出行以双旌为前导。 (未完,待续)
|